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从安般念到涅槃 学习观照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0 10:15:48
学习观照(VipassanaBhavana)观照(Vipassana),Vi指分离,Passana指观照世间现象无常、苦、无我的真理。旧译为毗钵舍那。现代也有译为智慧禅或内观禅或观禅的,它是戒定慧三学的重要环节,属于慧学的部分。一个修行者是必需先具备戒清净的基础,进而修习观照(Vipassanabhavana)而达到定(由观而止),或进而修定(SamathaBhavana)而达到修习观照(由止而观
学习观照(VipassanaBhavana)观照(Vipassana),Vi指分离,Passana指观照世间现象无常、苦、无我的真理。旧译为毗钵舍那。现代也有译为智慧禅或内观禅或观禅的,它是戒定慧三学的重要环节,属于慧学的部分。一个修行者是必需先具备戒清净的基础,进而修习观照(Vipassanabhavana)而达到定(由观而止),或进而修定(SamathaBhavana)而达到修习观照(由止而观)的目的。每一个修习者都必需通过七清净法戒清净的阶段,持戒能清净我们的身心,这是培养正念和生起定根的首要工作,除了五戒之外,每一位禅修者都会被鼓励自愿受持增上戒,活命八戒或布萨八戒,这两者的戒条都一样,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梵行),不妄语,不饮酒,过午不食,不歌舞娱乐香鬘饰身,不坐睡高广床座。活命八戒可以天天受持,而布萨八戒只在六斋日,即阴历初八,十四,十五,卄三,卄八,卄九或卄九,卅日受持。八戒是能修到阿罗汉果的。戒的修习调御我们身、口、意的行为,正念提升时,我们就能以正念检讨我们的心意,言行举动,驯服心不再攀缘,防止贪、瞋、痴等诸烦恼的生起。修习观照是以正念观照所谓的‘我\’。‘我\’有两部份:即是身体与心。要出离三界先要破除身体是‘我\’的身见;然后才破除心是‘我\’的我见。在佛法里身体是色法(Rupa),心是名法(Nama)。这是观照智慧的名色分辨智(Namarupa-paricchedañāna),观照的修习是要观照身心的真相,达到解脱于执取身心是‘我\&rsqu

\

o;的众多苦恼。在佛法上这执取身心是我的有五部份,即是五蕴,巴利文,蕴khandha,是指五个生命组合体,或五个执取的组合体upādānakkhandha。它们是佛陀分析归纳我们的身心现象所作的结论,即色rupa,受vedana,想saññā,行sankhara,识viññānam。这些是愚痴无闻凡夫当成是‘我\’或‘我的\’个体的五部份。为了有效的断除执取,我们必须检讨所有执取为我的现象。一切我们当成是‘我\’或‘我的\’诸‘色\’;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的‘色\’,或从空间上来探究,不论内、外、粗、细、美(高贵)、丑(低下)、远、近的‘色\’;若正确地观察它们,皆是‘色\’,若我们对诸色生起执取,那即是‘色执取蕴\’,(rūpu-pādāna-kkhandha)。同样地,对受、想、行、识,一切我们当成是‘我\’或‘我的\’的诸受、想、行、识;无论从时间上来探究,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受、想、行、识,或从空间上来探究,不论内、外、粗、细、美(高贵)、丑(低下)、远、近的受、想、行、识;若正确地观察它们,皆是‘受\’、‘想\’、‘行\’、‘识\’;若我们对诸受、想、行、识生起执取,那即是‘受执取蕴\’(vedanu-pādāna-kkhandha),‘想执取蕴\’(saññu-pādāna-kkhandha),‘行执取蕴\’(sankharu-pādāna-kkhandha),和‘识执取蕴\’(viññānu-pādāna-kkhandha)。在[善戒行经SilavantaSutta]有一位比丘问舍利弗如何证初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他又问如何证二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他又问如何证三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他又问如何证四果,舍利弗答说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由此可知,唯有观照五蕴现象是无常,苦,无我,才能达到解脱。佛对弥醯说:「弥醯!一个已领悟无常者,无我的知觉亦生起。」(《弥醯经》)佛又说:「当自性的无常被观照,自性的无我也被理解,三相之一若被察觉,其他二相也会被领悟。」([三菩提经Sambodhisutta])[清净道论]在讨论‘生灭随观智\’这么说:「因为不忆念,被什么所覆蔽而不现起三相的呢?因为不忆念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不现起无常相。因为不忆念数数之逼恼,为四威仪所覆蔽,故不现起苦相。因为不忆念种种界的分别,为坚实所覆蔽,故不现起无我相。然而把握生灭破除相续之时,则依如实的自性而现起无常相。」修习观照的最重要工具是正念(sati),正念的修持是直接的面对着观注的目标,它是对当下的境从名法与色法作观照,正念是以四念处为基础的训练。佛在[长部.22大念处经]里说:「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在[相应部.念处相应]戒住品卅三经中佛又说:「若有得于此四念处者,乃正得于顺苦尽之圣道。」正念的培育,有四个业处,业处(kammatthana)即是修习之处。四念处即身体念处,感受念处,心意念处和法念处。正念是指心能跟着,不游于外。‘正念\’是以忆念为相,不忘失为味,守护为现起。我们在这四个业处作止或定的修习(止禅)与观照修习(观禅)。佛陀教导四念处,是为了不同的有善根的众生的利益来指示的。贪欲强者(tanha-carita)而悟性低的行者应修身念处,因身体各态粗显。贪欲强者而悟性高的行者应修受念处。见解强者(ditthi-carita)而悟性低的行者应修心念处。见解强者而悟性高的行者应修法念处。业处的修习以眼门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时,当下就要以正念面对这色境,并念住它,观照它的‘生起\’;当该物体移离或消失之后,当下就要以正念面对这色境,并念住它,观照它的‘消灭\’或‘坏灭\’。同样的,当耳根面对声境,鼻根面对香境,舌根面对味境,身根面对触境,意根面对法境,也要如此地观照。观照的方法是不加以思惟的正知(sampajañña)这些现象的‘生起\’与‘消灭\’。正知是指心对着业处,知道在做什么。‘正知\’以不痴为相,推度为味,选择为现起。正念加强之后,带来正定;因为正念与正定的关系,当我们面对境尘时,当下生起正知,那就是知道现象是色法或名法(名色分辨智Namarupaparicchedañāna),它们的生灭变化,它们出现的因缘,以及它们消失的因缘(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ñāna),它们是不园满,是苦的,无有常存不坏的自性。因此正念有如明灯,正知有如明灯下看到的真相。一个没有修习观照的人,当看到一个物体时,他以心识辨别之后,马上就以过去的经验,生起分别心思惟它是好是坏,在佛法上这叫做作意(manasikāra)。这个人于是对喜好的境生起贪爱,对不喜好的境生起瞋恨,因而陷入不同程度习惯性的感官的好恶反应。一个修习观照的人,当看到一个物体时,他以心识辨别之后,马上就观照它是色境的‘生起\’,这在佛法上叫做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他以正念和正知心对着业处,不陷入不同程度习惯性的感官的好恶的反应。当一个行者修习观照一段日子,因为重复地在观照生灭,他心中将得到结论,那即是现象是不停地在生灭,他会生起正见,知道生起的现象无可避免的趋向消灭,已消灭的现象已经坏灭,坏灭之后就不再生起。他会发现所谓现在,只存在短暂的一刹那而已,很快的就会成为过去,而未来的也会成为现在,并会在不久之后成为过去。他在作了数千数万次的观照之后,他会生起正见,对这些不停地在生灭的无常现象,认为实在是不园满,是属于苦,因此他会对这些无常的现象生厌,舍弃。他的心

\

对这些无常的现象不会生起贪爱,因为他看到这些现象的虚幻不实。凡夫因为没有观照现象的真性,整天在众多的现象中团团转,回想消失的过去,凭着不足够的经验策划未来,尝试控制变幻不定的现象,就算他们能够如愿的暂时获得成功,不久就栽在自己错误所得的结论中。这是因为他们不认识现象无常的真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成语名称以逸击劳成语拼音yǐ yì jī láo成语...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成语名称以身试法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f成语...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