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_1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5 10:17:18
“宗教”一词,包含着人与神灵的交往或对神灵崇拜之义。因此,谈到宗教往往使人联想到神灵。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却不承认有主宰神的存在。假如说,宗教必须建立对神的信仰,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就不能称为宗教。本文将围绕神与无神的问题,谈谈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一、无神而非有神宗教,普遍存在对神的崇拜。由于对神的认识不同,于是产生了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的信仰。多神教,是信仰宇宙中存在众多的神

“宗教”一词,包含着人与神灵的交往或对神灵崇拜之义。因此,谈到宗教往往使人联想到神灵。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却不承认有主宰神的存在。假如说,宗教必须建立对神的信仰,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就不能称为宗教。本文将围绕神与无神的问题,谈谈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

一、无神而非有神

宗教,普遍存在对神的崇拜。由于对神的认识不同,于是产生了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的信仰。多神教,是信仰宇宙中存在众多的神。他们各自统治着宇宙的一部分领域,如主宰风雨、雷电、气候的神,主宰森林、江河、海洋的神,主宰战争、疾病、死亡的神等。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人们都信奉这种多神的宗教,中国的道教亦属于多神信仰。多神教所信奉的神,多数是人形的神,这种“人神同形主义”是出现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社会中。在希腊,神和人不仅形貌相同,且有着与人同样的欲望及劣性,乃至与人相恋并争风吃醋。

二神教,以为宇宙主要由两大神在控制着,即慈悲的善神与凶狠的恶神。善神专以善良、温和的精灵为其助手,从事救济苦难、施人恩惠的善事;恶神手下则是残酷、暴戾的精灵,总是在伺机危害人类、为非作歹。世界很多宗教,都有二神教的特征。如古埃及,善神为奥息里斯,恶神为沙特;古印度,有昼间之神因陀罗与夜间及邪恶之神韦陀罗;马达加斯加,善神为占和尔,恶神为尼殃(圣严《比较宗教学》第二章)。

在各种宗教中,被认为是最高而又信仰人数最多的,便属一神教了。一神教的特点是建立一个宇宙的主宰,如犹太教、基督教的耶和华,伊斯兰教的真主,印度婆罗门教的大梵天。作为宇宙中唯一的主宰神,他全知全能而又永恒存在,不仅创造了世界万物,更决定着人间祸福。

同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却否定主宰神的存在。与有神教相比,不妨将佛教称为无神教。佛陀,即是觉者之义。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亲证宇宙人生真相,发现宇宙万物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兴衰成败,并非由主宰神决定。在佛教的根本教义“三法印”中,“诸法无我”就是在“因缘因果”这一思想上提出的。“我”,从宇宙而言,是指永恒的、主宰世界的神;就个体生命而言,是指永恒的、主宰生命的灵魂。一般宗教都以神为世界的主宰,以灵魂为生命的主宰。而佛教从“因缘因果”看世界,却不见永恒的、主宰的神及灵魂,因而提出“诸法无我”。无我,正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所在。

有人可能会提出,佛教的许多经论中,不也有神的记载吗?如六道中的鬼道,是承认鬼神的存在;而三界诸天,又承认了天神的存在。既然如此,佛教怎么可能称为无神教呢?佛教并不否认在人道之外、冥冥之中还有鬼神的存在。但佛教所说的鬼神与其他宗教的神不同,佛教认为鬼神也和人类一样,只是有情中的一种类型,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

必须明确的是,佛教所说的无神又不同于唯物论的无神。唯物论的无神是属于断灭论,不相信在人道之外还有鬼神道的存在,也不认为有情在死亡之后,生命还能继续得到延续。佛教虽然否认永恒、主宰的神或灵魂,但生命却不是断灭的,而是在因果规律的支配下,不断不常,相似相续。

二、业力而非神创

宗教之所以都崇拜神灵,主要是认为他们对世界或人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大宗教都认为是神创造了世界,如基督教以上帝耶和华在六天中创造了天地、万物、人类(《旧约·创世纪》);伊斯兰教以真主安拉在六天内创造了天地,又以两天时间将天分为七层(《古兰经》);印度婆罗门教以大梵天生天地万物,认为“万物从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又还梵天”(《森林书》);锡克教也认为有一个绝对的神创造世界(《阿底格兰特》)。

神又主宰着世界的成坏与人间的祸福。无论是多神教还是一神教,普遍认为神对世界及人类具有主宰的能力。在多神教中,有风神、火神、太阳神管辖自然,还有战神、爱神、智慧女神管辖人间,各司其职。至于一神教,则建立了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来主宰人间祸福。最初,人类因行为不端而触怒上帝,于是便遭受了灭顶之灾。一场持久的滔天洪水中,唯有挪亚一家在方舟中幸免于难,但他们的幸存也是来自于上帝的赦免(《旧约·创世纪》)。埃及法老与上帝选民以色列人过意不去,上帝一怒之下在埃及降下十大天灾,使法老不得不屈服(《旧约·出埃及记》)。又如所罗门王因为英明治国而得到上帝的赞赏,于是上帝便赐给他智慧、富足、尊荣(《旧约·列王记》)。这样的记载在《圣经》中比比皆是,人类只有遵循上帝的旨意,才能获得和平安定的生活

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也具有同样的能力。《古兰经》说:“安拉是治理万物的主,对天地人类具有无上的权威。”所以,人类希望得到的一切都要向安拉祈求:“安拉呵,大权在握的主!你能把权柄向你愿意者交付,你能把权柄从你愿意者手中夺除,你能让你愿意者尊贵荣耀,你能使你的愿意者卑贱屈辱,福利全由你经手掌握。你确实全能于万事万物。”因为“安拉能让人窘困,能使人富裕”。这都说明,人的命运是掌握在神手中,由神决定的。

佛教不承认世界有主宰神的存在,那么世界的成坏及人间祸福又是取决于什么呢?那就是佛经中一再强调的因缘因果。《阿含经》中有个著名的偈颂:“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中论·四谛品》中也有同样的说明:“未尝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亲的条件,特殊条件;缘是疏的条件,次要条件。由因缘和合而产生世间万物,是缘聚而生;由因缘离散导致事物的衰败,是缘散而灭。 

贯穿因缘因果的核心便是业力。业,是造作义,指人类的行为。从伦理的意义上看,可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个类型。此外,业又有共业及不共业之分,由人类共同行为(共业)决定世间环境的优劣;由人类个体行为(不共业)决定个人命运的祸福。佛教认为,世界兴衰和人生祸福都是由业力决定,除业力外,并没有什么外在的神能够主宰人类命运。

神教以神创造人类,这便导致了差别和歧视。如基督教所说的上帝选民与非上帝选民,婆罗门教所说的再生族与非再生族。而佛教的业力说则强调人人平等,只是因业力不同才导致人生的差别。神教以一期生命终了后,无论是上升天国或堕落地狱,都永远不再有改变的可能。而佛教的业力说则认为,上升天国或堕落地狱都只是过程而非结局,在获得究竟解脱之前,一切都有变化的可能。命运之舵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由每个人的行为乃至起心动念所决定。 

三、自力而非他力

\

神教以神主宰世界,决定人间祸福,是纯粹的他力思想。既然世间一切都由他力决定的,那么人类想得到拯救,也必须依赖于神力。这种他力的宗教,主要围绕着神对人的救赎,以及人对神的信仰而展开。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圣经》的中心思想便是救赎:《旧约》是对救赎的预言、许诺;《福音书》是救赎许诺在耶酥基督身上的应验;《使徒行传》以使徒书信阐明救恩藉圣灵引导遍及天下;《启示录》则预言基督完成救赎大业后必将再来,使人类进入一个新天地。与基督救赎相应的便是人类对基督的信仰。《圣经》说:“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新约·约翰福音》)。”又说:“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永生。”这都贯穿着因信得救的思想。

伊斯兰教也特别强调信仰的作用。《古兰经》提出以六信作为教徒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即信真主安拉、信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天启的《古兰经》、信前定、信末日审判。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至仁至慈”的,但这是对于真主的信奉者:“信仰真主和使者的人们,在主那里,是虔诚者,是见证者,他们将有他们的报酬和光明。”而从他对于不信者的态度看,这种仁慈却不是宽大无边的,试看《古兰经》如何说:“谁违抗真主和使者,将必受火狱的刑罚,而且永居其中。”又说:“背离安拉旨意的人们,确实要受严厉的桎梏。”如此看来,安拉的仁慈也只是局限于信教者,至于那些不信道者、离经叛道者和不服从真主命令者,都将被打入地狱备受煎熬,且永远不被宽恕。

与信仰相应的便是赞美、祈祷和祭祀。在《旧约·诗歌》中,大部分诗篇都是对上帝的赞美和祈祷,由诗篇之名即可看出,如“晨兴之祈祷”、“求耶和华怜恤允其所祈”、“求耶和华佑脱于恶人”、“求耶和华兴起御敌”、“耶和华之荣耀人之尊贵”、“称颂耶和华之公义”等等。同样的,《古兰经》的每章开首,也都是对真主安拉的赞美。

祭祀在神教中也非常重要,不论是原始宗教,多神教乃至一神教都很重视祭祀。原始宗教中祭祀有祭司专门负责,供神采用牺牲动物甚至是人。印度婆罗门教的三大基本思想中,即有“祭祀万能”的一项。《旧约》中对上帝献祭的记载也很多,如《利末记》详细介绍了祭祀的仪式、祭司的职责,及分辨洁与不洁的规定,当然祭品主要是动物。不过《圣经》中也有以人作牺牲献祭给上帝的记载,如亚伯拉罕要将自己的儿子献祭耶和华(《旧约·创世纪》),耶弗他真的杀了亲生女儿给耶和华献祭(《旧约·士师记》)。祭祀除了表达对神的恭敬,更是为了表达对神的感恩和酬谢,希望神不要轻易发怒,时常降福于人类。

但佛教认为,人类的命运取决于自身的行为。所以说,人类希望解脱痛苦,到达幸福的涅槃彼岸,必须依赖于自身的努力和佛法的指引。佛陀入灭之时,许多未能悟道的弟子们感到茫然,不知将来如何修道,佛陀留下的教诲便是“自依止、法依止”(《长阿含·游行经》)。自依止,是说修行解脱都要依赖自己,不能靠任何一个人;法依止,是依法而行,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认识真理,也不懂得什么才是解脱之道,这就需要依靠佛法的帮助。

那什么是法呢?简单的说,便是八正道。其中,正见是如实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正思维是以正确观念去思考一切;正语是真实并有益大众的语言;正业是正确的思想行为;正精进是恰当的努力;正命是正当的谋生方式;正念是正确的心态、想法;正定是正确的禅定。八正道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常道,同时也说明,人类只有依靠自身的智慧、觉悟、德行才能获得解脱,而非是外在的力量。

佛教以佛陀释迦牟尼为本师。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因为他指引我们认识真理,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人生的痛苦。佛教也讲究信,但信仅仅是学佛入门的基础。学佛,是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我们希望解脱烦恼,证得涅槃,是靠自身的觉悟智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信仰之上。

四、人本而非神本

一神教认为世界及人类的一切都是围绕神展开并存在,神的地位自然也就比人更为重要。因为神是造物主,人是所造物;神是主,人是奴;人间只是暂时的虚幻存在,天堂才是永恒的真实归宿。因此,通过对神的信仰,依照神的旨意行事,最终回到神的身边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神教所提倡的是神本的人生观。

而佛教认为一切都是由人类自身行为决定的,所以佛经中特别强调生而为人的重要性,所谓人身难得。佛陀他老人家就是由人而修行成佛。不仅释迦佛是如此,《阿含经》还告诉我们:“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充分体现了人在六道中的优越性。佛陀是人间的觉者,而不是来自天上。天上没有觉者,有的只是神、梵天、上帝及他们的使者。

世尊以人的身份觉悟成佛并教化世间,不是借助于上帝、真主或是其使者的名义使弟子们归信于他。所以,佛教经典与神教经典有着根本区别。《吠陀》、《圣经》、《古兰经》等神教经典,都是作为神的启示而出现;而佛教经典则是佛陀智慧海的流露,是人间觉者对世人的教化。

神教认为天堂是洁净、光明和喜乐的;而人间却充满罪恶、黑暗与痛苦,人们自然向往天堂,厌恶人世。而佛教却认为,天上虽比人间多了些享乐,但陶醉在欲乐、定乐中的天人们往往因此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有寻找真理的追求,一旦福报享尽必然堕落。相反,人间虽是有苦有乐,但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环境,会不断寻求幸福、探索真理。因此,理智的正觉、解脱的自由,是在人间而不在天上。这也就是《阿含经》所说的:“人间于天上则为善处。”由此可见,佛教的信仰是以人为本,而非神教的以神为本。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神教建立主宰神的信仰,将人类的命运、解脱和希望,都建立在对神的祈求上。而佛教却否定主宰神的存在,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自身思想行为造成的。人类痛苦的解脱,是要凭正确的思想及行为,从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这正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独特性。

\

编辑:心晶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成语名称以逸击劳成语拼音yǐ yì jī láo成语...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