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一词,包含着人与神灵的交往或对神灵崇拜之义。因此,谈到宗教往往使人联想到神灵。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却不承认有主宰神的存在。假如说,宗教必须建立对神的信仰,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就不能称为宗教。本文将围绕神与无神的问题,谈谈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
一、无神而非有神
宗教,普遍存在对神的崇拜。由于对神的认识不同,于是产生了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的信仰。多神教,是信仰宇宙中存在众多的神。他们各自统治着宇宙的一部分领域,如主宰风雨、雷电、气候的神,主宰森林、江河、海洋的神,主宰战争、疾病、死亡的神等。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人们都信奉这种多神的宗教,中国的道教亦属于多神信仰。多神教所信奉的神,多数是人形的神,这种“人神同形主义”是出现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社会中。在希腊,神和人不仅形貌相同,且有着与人同样的欲望及劣性,乃至与人相恋并争风吃醋。
二神教,以为宇宙主要由两大神在控制着,即慈悲的善神与凶狠的恶神。善神专以善良、温和的精灵为其助手,从事救济苦难、施人恩惠的善事;恶神手下则是残酷、暴戾的精灵,总是在伺机危害人类、为非作歹。世界很多宗教,都有二神教的特征。如古埃及,善神为奥息里斯,恶神为沙特;古印度,有昼间之神因陀罗与夜间及邪恶之神韦陀罗;马达加斯加,善神为占和尔,恶神为尼殃(圣严《比较宗教学》第二章)。
在各种宗教中,被认为是最高而又信仰人数最多的,便属一神教了。一神教的特点是建立一个宇宙的主宰,如犹太教、基督教的耶和华,伊斯兰教的真主,印度婆罗门教的大梵天。作为宇宙中唯一的主宰神,他全知全能而又永恒存在,不仅创造了世界万物,更决定着人间祸福。
同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却否定主宰神的存在。与有神教相比,不妨将佛教称为无神教。佛陀,即是觉者之义。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亲证宇宙人生真相,发现宇宙万物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兴衰成败,并非由主宰神决定。在佛教的根本教义“三法印”中,“诸法无我”就是在“因缘因果”这一思想上提出的。“我”,从宇宙而言,是指永恒的、主宰世界的神;就个体生命而言,是指永恒的、主宰生命的灵魂。一般宗教都以神为世界的主宰,以灵魂为生命的主宰。而佛教从“因缘因果”看世界,却不见永恒的、主宰的神及灵魂,因而提出“诸法无我”。无我,正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所在。
有人可能会提出,佛教的许多经论中,不也有神的记载吗?如六道中的鬼道,是承认鬼神的存在;而三界诸天,又承认了天神的存在。既然如此,佛教怎么可能称为无神教呢?佛教并不否认在人道之外、冥冥之中还有鬼神的存在。但佛教所说的鬼神与其他宗教的神不同,佛教认为鬼神也和人类一样,只是有情中的一种类型,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
必须明确的是,佛教所说的无神又不同于唯物论的无神。唯物论的无神是属于断灭论,不相信在人道之外还有鬼神道的存在,也不认为有情在死亡之后,生命还能继续得到延续。佛教虽然否认永恒、主宰的神或灵魂,但生命却不是断灭的,而是在因果规律的支配下,不断不常,相似相续。
二、业力而非神创
宗教之所以都崇拜神灵,主要是认为他们对世界或人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大宗教都认为是神创造了世界,如基督教以上帝耶和华在六天中创造了天地、万物、人类(《旧约·创世纪》);伊斯兰教以真主安拉在六天内创造了天地,又以两天时间将天分为七层(《古兰经》);印度婆罗门教以大梵天生天地万物,认为“万物从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又还梵天”(《森林书》);锡克教也认为有一个绝对的神创造世界(《阿底格兰特》)。
神又主宰着世界的成坏与人间的祸福。无论是多神教还是一神教,普遍认为神对世界及人类具有主宰的能力。在多神教中,有风神、火神、太阳神管辖自然,还有战神、爱神、智慧女神管辖人间,各司其职。至于一神教,则建立了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来主宰人间祸福。最初,人类因行为不端而触怒上帝,于是便遭受了灭顶之灾。一场持久的滔天洪水中,唯有挪亚一家在方舟中幸免于难,但他们的幸存也是来自于上帝的赦免(《旧约·创世纪》)。埃及法老与上帝选民以色列人过意不去,上帝一怒之下在埃及降下十大天灾,使法老不得不屈服(《旧约·出埃及记》)。又如所罗门王因为英明治国而得到上帝的赞赏,于是上帝便赐给他智慧、富足、尊荣(《旧约·列王记》)。这样的记载在《圣经》中比比皆是,人类只有遵循上帝的旨意,才能获得和平安定的生活。
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也具有同样的能力。《古兰经》说:“安拉是治理万物的主,对天地人类具有无上的权威。”所以,人类希望得到的一切都要向安拉祈求:“安拉呵,大权在握的主!你能把权柄向你愿意者交付,你能把权柄从你愿意者手中夺除,你能让你愿意者尊贵荣耀,你能使你的愿意者卑贱屈辱,福利全由你经手掌握。你确实全能于万事万物。”因为“安拉能让人窘困,能使人富裕”。这都说明,人的命运是掌握在神手中,由神决定的。
佛教不承认世界有主宰神的存在,那么世界的成坏及人间祸福又是取决于什么呢?那就是佛经中一再强调的因缘因果。《阿含经》中有个著名的偈颂:“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中论·四谛品》中也有同样的说明:“未尝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亲的条件,特殊条件;缘是疏的条件,次要条件。由因缘和合而产生世间万物,是缘聚而生;由因缘离散导致事物的衰败,是缘散而灭。
贯穿因缘因果的核心便是业力。业,是造作义,指人类的行为。从伦理的意义上看,可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个类型。此外,业又有共业及不共业之分,由人类共同行为(共业)决定世间环境的优劣;由人类个体行为(不共业)决定个人命运的祸福。佛教认为,世界兴衰和人生祸福都是由业力决定,除业力外,并没有什么外在的神能够主宰人类命运。
神教以神创造人类,这便导致了差别和歧视。如基督教所说的上帝选民与非上帝选民,婆罗门教所说的再生族与非再生族。而佛教的业力说则强调人人平等,只是因业力不同才导致人生的差别。神教以一期生命终了后,无论是上升天国或堕落地狱,都永远不再有改变的可能。而佛教的业力说则认为,上升天国或堕落地狱都只是过程而非结局,在获得究竟解脱之前,一切都有变化的可能。命运之舵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由每个人的行为乃至起心动念所决定。
三、自力而非他力
神教以神主宰世界,决定人间祸福,是纯粹的他力思想。既然世间一切都由他力决定的,那么人类想得到拯救,也必须依赖于神力。这种他力的宗教,主要围绕着神对人的救赎,以及人对神的信仰而展开。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圣经》的中心思想便是救赎:《旧约》是对救赎的预言、许诺;《福音书》是救赎许诺在耶酥基督身上的应验;《使徒行传》以使徒书信阐明救恩藉圣灵引导遍及天下;《启示录》则预言基督完成救赎大业后必将再来,使人类进入一个新天地。与基督救赎相应的便是人类对基督的信仰。《圣经》说:“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新约·约翰福音》)。”又说:“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永生。”这都贯穿着因信得救的思想。
伊斯兰教也特别强调信仰的作用。《古兰经》提出以六信作为教徒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即信真主安拉、信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天启的《古兰经》、信前定、信末日审判。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至仁至慈”的,但这是对于真主的信奉者:“信仰真主和使者的人们,在主那里,是虔诚者,是见证者,他们将有他们的报酬和光明。”而从他对于不信者的态度看,这种仁慈却不是宽大无边的,试看《古兰经》如何说:“谁违抗真主和使者,将必受火狱的刑罚,而且永居其中。”又说:“背离安拉旨意的人们,确实要受严厉的桎梏。”如此看来,安拉的仁慈也只是局限于信教者,至于那些不信道者、离经叛道者和不服从真主命令者,都将被打入地狱备受煎熬,且永远不被宽恕。
与信仰相应的便是赞美、祈祷和祭祀。在《旧约·诗歌》中,大部分诗篇都是对上帝的赞美和祈祷,由诗篇之名即可看出,如“晨兴之祈祷”、“求耶和华怜恤允其所祈”、“求耶和华佑脱于恶人”、“求耶和华兴起御敌”、“耶和华之荣耀人之尊贵”、“称颂耶和华之公义”等等。同样的,《古兰经》的每章开首,也都是对真主安拉的赞美。
祭祀在神教中也非常重要,不论是原始宗教,多神教乃至一神教都很重视祭祀。原始宗教中祭祀有祭司专门负责,供神采用牺牲动物甚至是人。印度婆罗门教的三大基本思想中,即有“祭祀万能”的一项。《旧约》中对上帝献祭的记载也很多,如《利末记》详细介绍了祭祀的仪式、祭司的职责,及分辨洁与不洁的规定,当然祭品主要是动物。不过《圣经》中也有以人作牺牲献祭给上帝的记载,如亚伯拉罕要将自己的儿子献祭耶和华(《旧约·创世纪》),耶弗他真的杀了亲生女儿给耶和华献祭(《旧约·士师记》)。祭祀除了表达对神的恭敬,更是为了表达对神的感恩和酬谢,希望神不要轻易发怒,时常降福于人类。
但佛教认为,人类的命运取决于自身的行为。所以说,人类希望解脱痛苦,到达幸福的涅槃彼岸,必须依赖于自身的努力和佛法的指引。佛陀入灭之时,许多未能悟道的弟子们感到茫然,不知将来如何修道,佛陀留下的教诲便是“自依止、法依止”(《长阿含·游行经》)。自依止,是说修行解脱都要依赖自己,不能靠任何一个人;法依止,是依法而行,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认识真理,也不懂得什么才是解脱之道,这就需要依靠佛法的帮助。
那什么是法呢?简单的说,便是八正道。其中,正见是如实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正思维是以正确观念去思考一切;正语是真实并有益大众的语言;正业是正确的思想行为;正精进是恰当的努力;正命是正当的谋生方式;正念是正确的心态、想法;正定是正确的禅定。八正道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常道,同时也说明,人类只有依靠自身的智慧、觉悟、德行才能获得解脱,而非是外在的力量。
佛教以佛陀释迦牟尼为本师。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因为他指引我们认识真理,告诉我们如何解脱人生的痛苦。佛教也讲究信,但信仅仅是学佛入门的基础。学佛,是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我们希望解脱烦恼,证得涅槃,是靠自身的觉悟智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信仰之上。
四、人本而非神本
一神教认为世界及人类的一切都是围绕神展开并存在,神的地位自然也就比人更为重要。因为神是造物主,人是所造物;神是主,人是奴;人间只是暂时的虚幻存在,天堂才是永恒的真实归宿。因此,通过对神的信仰,依照神的旨意行事,最终回到神的身边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神教所提倡的是神本的人生观。
而佛教认为一切都是由人类自身行为决定的,所以佛经中特别强调生而为人的重要性,所谓人身难得。佛陀他老人家就是由人而修行成佛。不仅释迦佛是如此,《阿含经》还告诉我们:“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充分体现了人在六道中的优越性。佛陀是人间的觉者,而不是来自天上。天上没有觉者,有的只是神、梵天、上帝及他们的使者。
世尊以人的身份觉悟成佛并教化世间,不是借助于上帝、真主或是其使者的名义使弟子们归信于他。所以,佛教经典与神教经典有着根本区别。《吠陀》、《圣经》、《古兰经》等神教经典,都是作为神的启示而出现;而佛教经典则是佛陀智慧海的流露,是人间觉者对世人的教化。
神教认为天堂是洁净、光明和喜乐的;而人间却充满罪恶、黑暗与痛苦,人们自然向往天堂,厌恶人世。而佛教却认为,天上虽比人间多了些享乐,但陶醉在欲乐、定乐中的天人们往往因此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有寻找真理的追求,一旦福报享尽必然堕落。相反,人间虽是有苦有乐,但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环境,会不断寻求幸福、探索真理。因此,理智的正觉、解脱的自由,是在人间而不在天上。这也就是《阿含经》所说的:“人间于天上则为善处。”由此可见,佛教的信仰是以人为本,而非神教的以神为本。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神教建立主宰神的信仰,将人类的命运、解脱和希望,都建立在对神的祈求上。而佛教却否定主宰神的存在,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自身思想行为造成的。人类痛苦的解脱,是要凭正确的思想及行为,从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这正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独特性。
编辑:心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