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以三学内强素质 以弘法外树形象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1 10:10:29
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高的表征,也是陶冶升华心灵的妙药,更是指向宇宙人生真理的道路,它使得人类的文化达到了真、善、美、圣。当今佛教正面临着东西方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冲撞,同时也存在着自身建设的严峻挑战。面对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佛教在未来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如何使佛教在未来,真正成为净化人心,美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和再造

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高的表征,也是陶冶升华心灵的妙药,更是指向宇宙人生真理的道路,它使得人类的文化达到了真、善、美、圣。

当今佛教正面临着东西方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冲撞,同时也存在着自身建设的严峻挑战。面对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佛教在未来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如何使佛教在未来,真正成为净化人心,美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和再造丸。所以,当代的佛子肩负着重大的历史的使命,更要有爱国爱教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作为当代的佛子,既是上一个世纪的继承人,又是下一个世纪的开拓者,爱国要有良好的形象,爱教要有很高的素质。这是自身建设和弘法利生的其码要求,更和谐社会对现代佛子迫切要求。下面就当代佛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的时代责任感和危机感,谈几点自已不成熟的看法:

一、戒能内强素质、必须以戒为师

内强素质也就是要提高自身建设。儒家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者尚能如此,佛子教亦不应妄自菲薄,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更要自发自动、自主自强,,净化自己。在信仰中战胜困难,树立良好的道风,为苦海泛舟航,以达到至善的境界,便是齐家。为兴教立榜样、慈悲济世,立足于现实人生、社会及人类。如太虚大师所说“仰止为佛陀,完在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从做人修起,好生做人,先完成人格。这就要求我们以“爱国爱教为前提”,奋起努力建设好人间净土。这样就必须重视自身的修养,自若不能以身作责,一味要求别人,又怎能利人济世呢?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自正而天下归之。”然而,自身建设应以持戒为前提为根本,因为世尊为七众所制的别解脱戒,皆是从自身的行为而探求到内心的净化。所以,戒律是进德、成佛的关健。

佛教经过了两千多年兴衰而能兴旺发达至今,靠的就是佛的戒律。一个团体若没有规章制度,就会无法可尊无章可循,僧团若不以戒律为准绳,来调伏的烦恼,自我约束,就不可能有今天日新月异的佛教僧团。戒律本是佛法的根本,是求福报成圣果的基础。如果出家不能守戒,基础都没有了,尽管懂得定慧,只能徒增邪见无明,久而久之必成外道邪师。“以戒为师”是佛陀最后的遗教,经中说:“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在此未法时期,佛法住世的久与暂,关键就在僧团能否坚持戒律。无论是“内强素质”也好,还是“外树形象”也好,都要从持戒开始,从我做起,方可教人、育人。近年来有些人提出:“放松戒律,甚至于改革戒律”的言论,以我个人之见不敢苟同,因为佛陀给七众所制的别解脱制戒乃至菩萨戒,皆蕴含着极其深细的世、出世间的善恶因果关系,等觉菩萨尚无资格制戒,何况未世的凡夫!时至今日去圣时遥,时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换,有些戒条已不复适应现代的情况。如“嚼杨枝戒”现在有更方便的清洁方法,可以取而代之。但是,戒律的基本精神与原则在任何时空下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我认为内强素质必须以严持戒律为根本。

\

二、慧能外树形象、必须弘法利生

所有的世间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却忽略了人格的教育。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一切人类的文明,古典文化是向上看,向内望。”通常人们会以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实现人生幸福的最佳保证。于是许多人都在拼命的追求物质财富,而获得财富的人更是利欲熏心,心胸狭隘,伤风败俗,扰乱社会等,一切成了向下看,向外望了。

\

在人类文化的体系中,只有佛法是以全宇宙十法界为座标来俯瞰人生的。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处境、及人的自性潜能,终极归趣有清彻的认识,对人间的缺陷和人类文明的弊病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以承担人类终极关怀、度尽众生、庄严一切国土为已任。要完成超常人所能完的使命,,必须要广学多闻,熟知佛教的教规教义,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及佛学知识,加强自身建设,自身圆满了,方可弘法利生。当今社会一些人中,享受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成灾,价值失范、道德伦丧、贪污腐化、人欲横流成为社会的公害,不少人在纸醉金迷中荒芜了精神田园,迷失了人生航向。也影响了一些出家人,认不清自已的身份,一味的讲奢侈,经营生意,占相吉凶,诈现异相,口说功德,把佛法商品化,生意化,对自身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自害害人,自欺欺人。所有这些,都源于没有智慧,盲目崇拜所致,也与佛教教育与自身建设脱不了干系。正如佛陀所说:“未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要改变这些现象,需要佛法的智慧指点迷津,以树立正知正见,改邪归正。要有长者、圣者的睿智和弘法利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引导众生,传道授业解惑,光大佛法。

五明弘教,内明兴教,佛法三藏皆以慧学为精华。只有具备了相当的佛学专业知识,才能善度人生,指导众生以正确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佛法化,获得正确的智慧,从而生活得更好。玄奘大师之所以能为人类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皆因具备了无碍的辨才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也才能明辨邪正。因此,不论是自度还是度人,作为佛子都必须努力学习佛法知识,认识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弃,否则,以“已之浑浑,岂能使人之昭昭”!

三、以责任了生死,以奉献求快乐 

佛教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征途中,有许多的责任应该是我们佛子去履行的,我们对自已、对社会、对团体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利他中完成自利。有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生活中终极的、无限的、无条件的关怀,这一点都不过分。所有的事业也只有在责任中才能完成,如果离开了人类众生,便无从成就佛果。作为佛陀的弟子,应以“了生”为宗旨,这里所说的“了生”是参透人生的意义,提高精神境界,珍惜此生,过好应有的、合理的生活,创造最高的人生价值。实际上,只要能真实“了生”、“了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如果连现前人的生活都过不好,责任未尽,恐怕也难遂“了死”之愿。

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地过一辈子并不难,但要说到明明白白、合情合理地实现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可非易事。善于运用佛法来指导生活来“了生”。与其后世再来人间尽责,倒不如当下在人群社会中好好做人,恪尽职责、弘扬正法,从做人直趋佛道。欲图快坐山洞了“生死”到头来是佛未能成,人亦做不成。这完全是一种逃避现实、躲避责任、不愿奉献的懒汉思想在作怪。根本不是为了了“生死”,佛陀本身也是为了度化众生的“生死”而才了“生死”的。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清楚地看到,人们在衣食住富足之后,物质条件对人的生命所能改善的极其有限,人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引导,如果能用佛法的智慧充实生命,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得失处之淡然,身心自然快乐自在。毫无疑问,一个受过信仰教育的人自会运用宗教的道德轨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升华。唯有净化身心,提升智慧,方能转危为安。

因此,佛子对内应当以戒德提高素质,以定力增强信心,对外以智慧弘扬正法、化导群生,成为信仰教育的导师,人格升华的楷模。以慈悲代替怨恨,以智慧代替愚昧,以宽容代替狭隘,以和谐代替争斗。人人发心,从我做起,从心开始,则人人慈悲,皆大欢喜,人人和谐,则社会和谐。成为真正的、名负其实的“三学素质强、弘法形象好”的人天师表。(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成语名称以骨去蚁成语拼音yǐ gǔ qù yǐ成语...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