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从佛学角度品读《红楼梦》中的因果论——龙巧灵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1 10:15:24
从佛学角度品读《红楼梦》中的因果论——龙巧灵佛学自汉代传入我国,几经变迁,后成为我国一大宗派,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艺术的创作方面,更是影响至深。《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在我看来,其中也是无时无刻不显示出佛学的光辉,尤其以因果论为重,亦即佛家所讲“缘起”。作者用心之良苦,技法之精湛,令人折服。佛学是一种智慧。因果便是

从佛学角度品读《红楼梦》中的因果论——龙巧灵

佛学自汉代传入我国,几经变迁,后成为我国一大宗派,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艺术的创作方面,更是影响至深。《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在我看来,其中也是无时无刻不显示出佛学的光辉,尤其以因果论为重,亦即佛家所讲“缘起”。作者用心之良苦,技法之精湛,令人折服。

佛学是一种智慧。因果便是其中的一种。亦即缘起。最早的缘起说是“业感缘起”即十二缘起说,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中观派和三论宗主张“性空缘起”,认为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性体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以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大乘起信论》作“真如缘起”,《胜鬘经》等作“如来藏缘起”,均以佛心、法净心为世界的根源。华严宗把各家关于缘起的学说,用判教形式概括为四种:1、业感缘起。由烦恼恶业招苦果,因果相续,六道展转,生死轮回,为小乘之缘起观;2、阿赖耶缘起。由阿赖耶识之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以现行诸法为缘,生烦恼恶业而招感苦果,三世因果辗转相续,为大乘始教之缘起观;3、如来藏缘起。又名真如缘起。如真或如来藏为染净之缘所驱,生种种事物,其染分现六道生死轮回,其净分现四种圣人,为大乘终教之缘起观;4、法界缘起。法界通常指真如、实相等,即真如法性之本体为一法界。又为一切法缘一切法成一大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一与多、心与境等圆融无碍,为圆教之缘起观。

\

佛家讲究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而这三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这便要靠一种因缘。这里的因缘不只是因果,第一层含义含有机缘的意味;就如你此时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你便和佛结下了一种机缘,佛便有可能会在一个时刻度你成佛,虽然这是遥不可及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佛渡有缘人”。因为与你有缘,佛才会渡你。第二层含义便是纯粹的因果论了;也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强调,事物种的因果规律普遍存在。在时间上,遍于前世今生和来世;在空间上,作用于整个宇宙,就连菩萨和佛也要受这个因果的规律的支配而不例外。任何人和事都有它的来历和存在的理由,也就是有因亦有果。

而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之《红楼梦》,字里行间也是少不了的禅的意味。这为整部红楼梦增添了良多思量。可以说,因果、缘起渗透到了《红楼梦》的每一个角落,《红楼梦》整部书都是一部预言。书中的每一个和尚道士的预言,亦即所谓的“谶言”便是一个个的“因”。从最开始的“甑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讲到顽石的来历时所设定的背景便是“大荒山的无稽崖”。为什么要把重要人物贾宝玉的出场设在一片蛮荒之地呢?而且还是由一僧一道许诺要把这块顽石带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人间富贵乡里去走一遭?”我认为这里一来增添了神秘的玩味,二来也与佛理甚为契合。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那蛮荒之地,空旷辽远,与佛理之“空”在环境上相互映衬,而且更显出此顽石的神秘,并且那神庙荒诞之物多是出现在如此地方。是不是更预示着那衔玉而诞的贾宝玉与常人不一般的性情?,在他以后的生命里干出了多少旁人无法理解的事来?这是不是和他的诞生背景有关呢?是不是在这里便为他埋下了一个“因”呢?其次,这里写的是有一僧一道将他带来,是不是也预言着将来的某一天也会由和尚道士把他带回去呢?那《红楼梦》的最后,宝玉果真跟着道士远去。就是在和林黛玉玩笑之余,譬如惹恼了林妹妹,他便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看,是不是也和“和尚”挂上了钩呢?第三,那僧只是说要带他“去走一遭”而并非常驻,是不是也预言着他与宝钗、黛玉注定是一个悲剧呢?只是去走一遭,将来总得回去的。不是吗?这又意味着什么呢?佛家说“有什么样的因,便会酿出什么样的果”这重重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因”亦只能酿出一个最大的悲剧的“果”了。

同样是在第一回里讲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身。林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贾宝玉亦是警幻仙子处的赤霞宫神瑛侍者。“因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长得可爱,遂日以甘露灌之,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这株仙草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心中常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这里便解释了林黛玉为什么总是泪流不止,使小性儿的时候哭,宝玉错怪她的时候也哭的原因了。还有在第三回林黛玉初次进贾府的时候,贾宝玉说了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那林黛玉也是“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不是前世的因,哪有今生的果?若无前世神瑛侍者与绛珠草之因缘,哪有今生的宝黛相知?绛珠草许诺要把它一生的眼泪还他,只是还泪,为什么不是其他,而一定要是眼泪,而且用的是“还”字,便是还她前世欠宝玉的“雨露之惠”,可否知道,在她泪尽之时,便是她人亡之日呢?于是,在宝玉和宝钗成亲的那一天的夜里,便“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凄惨离世。从宝黛的前世到今生,注定了是一个悲剧,这是由不得人的,而是天意如此。就如《好事终》里叹道的那般“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一切皆有定数,只管沿着走下去便罢。所以后来的“掉包计”,虽说是王熙凤狠毒,贾母专制,可这也是天意,不可违的,注定了离散,有因便有果,无法改变。“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的关键。红楼女儿的命运都写在了那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和副册里。那一首首的诗歌,道尽了红楼女儿的悲剧人生。它几乎预言了整部红楼人物的命运和未来。这便为整部红楼埋下了一个“因”,以后故事情节便会沿着这个“因”发展开来。悲剧的结果,在这里看来也是早早注定了的,任何人也逃不过这个“因”字,亦即佛学所说的“夙命”。佛教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好是坏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力量,即业力。这种业力时时刻刻都蕴藏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好的行为,存进的便是善业,坏的行为,存入的便是恶业。佛教认为,业力不行成某种果报,是不会消失的,有前因则必有后果,只是时间和地点的问题。《楞严经》有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辰未到”,便是这个道理。世间是由因缘合成的,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不可能永远都遇不到让业力形成果报的机缘,今生不遇,那么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总要遭遇的。因此,因果报应,任谁都无法逃脱。佛教义理中有一部书名曰《三世因果经》,便是借佛陀之口说出人世间的种种因果报应。开头便是一偈语: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今生所受之苦,皆有前世之因,而今生所作之业,来生必得其果。

《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公昔日浴血奋战,为子孙积攒下了一份庞大的家业,为整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便是他二位种下的善业。因此,贾家一时名噪一时,成为名门望族,善有善报,因果相续,便是这个道理。可是,人在钟鸣鼎食的富贵之家,若终日不思进取,便会坐吃山空,那诺大的家业便终将有吃完的一天。更别提那府内人人勾心斗角,诚心想着算计了。“生齿繁盛,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尽上来了”最可悲的不过是“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却一代不如一代了”。你看看那书中的公子小姐都在做些什么。探春起雅兴要起诗社,贾宝玉不知其个啥名号,宝钗送他一个“富贵闲人”之名。倒也是与他这样的公子哥儿身份很契合,可是,这些人知道不知道,“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贾府已是穷途末路了?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照此下去,谁得永固?贾府上层行将就木,实际掌权者又是只为了自己着想,就如那八面玲珑的凤姐儿,荒淫的涟哥儿,还有数不胜数的类似例子,他们只顾自己,哪里管贾府的兴衰败落?在佛教里,人做的不善业有十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痴和邪见,如果谁犯了其中一条,死后便要到地狱、饿鬼和畜生三道离去受苦受累。凡是造下的业力都会在一定时期形成结果,这里的结果不仅有好的,也有坏的。而佛经上讲,因果循环报应有三种形式。《涅槃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你看那贾府的人犯了何止一条,难怪是要败的!

书中第七回作者借那醉酒的焦大之口说出“要到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曾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坐享其成,不思进取,无所不至。贾府日后的破败便可想而知。也难怪到最后落得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

以郄视文成语名称以郄视文成语拼音yǐ qiè shì wén成...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

以铢称镒成语名称以铢称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成...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

以辞取人成语名称以辞取人成语拼音yǐ cí qǔ rén成语...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以身殉国...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