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2 10:16:15
佛教的修学有他力论和自力论。他力是指佛菩萨的力量助成,自力则靠自己的努力致果。在这两者之中,佛教的真义是着重在后者,前者只是一种方便。佛在《阿含经》中开示弟子的修养方法是“白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即是说:你们要学好,要靠自力,靠法力,毋须依赖他力;自己若不努力改恶修善,依赖他人或神力,也是没用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人生的现象,有贫富智愚,媸妍寿夭,穷通得失等等不齐,但何以有此不齐的现象呢?

佛教的修学有他力论和自力论。他力是指佛菩萨的力量助成,自力则靠自己的努力致果。在这两者之中,佛教的真义是着重在后者,前者只是一种方便。佛在《阿含经》中开示弟子的修养方法是“白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即是说:你们要学好,要靠自力,靠法力,毋须依赖他力;自己若不努力改恶修善,依赖他人或神力,也是没用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人生的现象,有贫富智愚,媸妍寿夭,穷通得失等等不齐,但何以有此不齐的现象呢?这是使人最感困惑的问题!主张宿世论的人,认为这是过去作的宿业,注定今生的苦乐命运,无法更改,否定了自己现生行为努力的价值;其认为宿世注定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趋于乐天的颓废派,近于中国的魏晋清谈之流,印度的顺世外道,西洋的施勒尼哲学,伊壁鸠鲁哲学之类;其认为宿世注定苦的,“命该如此”,趋于厌世的悲观派,近于中国的命运论者,印度的厌世外道,西洋的叔本华哲学之类。这些人虽然对人生的现象知有因果性的关系,而认识不同,漠视或否认了现生行为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的价值,而把一切都归于注定的呆板化,机械化,以致流于定命论的观念。有些人主张尊神论,把人生一切的遭遇,都归结到神意中去,只要求神祈祷,便可找到办法,自己的力量是无可奈何的。其实呢,世间的一切祸福现状,都有前因,若都把它归于神意的操纵,无异否定了自己,也否定了人生努力的价值!因为一个人自己不肯在行为上努力改善,光是求神拜鬼,是决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更有一种苦行论者,从人生种种现象的因缘中,懂得因果性的道理,以为只要自己现在肯吃苦,将来必可获得快乐,于是不择手段地在努力苦干,蛮干,如印度许多苦行者的投崖、蹈火、曝日、吃草等等,到头还是空花无果。

佛教主张自力论,阐明人生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相涉相成,离不了因果性,而这因果性的创造力,全在乎自己。所谓“操之则存,拾之则亡”。它不是尊神的神意论,也不是宿世的定命论,更不是偏激狂妄的苦行论,因它不把人生一切现象归于神意。也不是归于过去的宿世,注定现生的命运,而是说由自己前生行为的善恶,可以影响今生的苦乐果报。而更重视因缘论的力量,只要今生遇到因缘,自己又肯从正途努力,那么即使现在的生活是穷苦的,亦可改变为富乐的,不像命运论那样刻板的注定。记得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中,纠正定命论者,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如一个极强健的青年,偶因忽视卫生,生命死亡;或因生活浪漫、烟赌嫖酒、以致堕落,当然不能说是神支配了他,或是前生注定,而完全是因自己现在的行为不良所致。如果是自己行为善良,不但不致堕落或死亡,或者比以前更好,更壮健。这便是佛教虽把人生一切现象归之于因缘与因果,而这权力是操之自己,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很活泼地可随自力更改,只要自己抱定宗旨努力,富者乐者固可更富更乐,就是贫者苦者,亦可以改变为富为乐的。

佛教这种自力改造一切的人生观,与孔子的学说倒是很相近。孔子学说大部份是讲人生问题,重视现实,重视自力,他的理想是要发挥人群的价值,以人力来操纵宇宙,克服自然,所谓“人定胜天”、“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人能至诚尽性,人格升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人从好的方面发展是如此,若从坏的方面发展,则如书经所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也是注重自业的势力,认为人生进步的关键,完全在乎自己,不过佛教亦说“定业可转”,其尊重自力,更有过于孔子的。

\

孔子家语说:“哀公问于孔子曰: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为人也”,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公曰:“善,吾子之言,岂有其事乎”?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占之者曰:凡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于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亢暴无极,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以亡。此即以已逆天时,诡福反为祸者也。又共先世殷王太戊之时,道缺法圯,以致天孽,桑谷于朝,七日大拱,占之者曰:桑谷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国亡乎?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绎至者十有六国。此即己逆天时,得祸为福者也。故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者;寤梦做人臣者也。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能如此者,至治之极也,唯明王达此!”这一段故事,说明了孔子不信天命,是反宿世的命运论者,也不是一个寤梦求之的尊神论者,而是一个自力主义论者,唯有自力不但可以胜人,亦可以胜天呢。

佛法尚感应道交,本是自他二力,可以互彻,《二十唯识论》所谓:“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惟虽言二力,而尤以自力为重,无自力为主而感,则他力为助而应亦无从应起,此亦以自作之业有别,所招果报亦异。如《那先比丘经》云:“弥兰王问那先:世间之人头面目身体支皆完具,然有长命者短命者,有多病者少病者,有贫者有富者,有端正者丑恶者,有为人所信者所疑者,有明者有暗者,何以故有斯不同也?那先言:譬诸树木之生果,有酢者,苦者,辛者,甜者,此等树木何故有不同者也?王曰:其不同者,本栽各异也。那先言:人之所作,各异不同,故有长命短命,有多病少病,有富贫贵贱,有端正丑恶,有明有暗。佛谓:豪富、贫贱、好丑、宿命之所作,善恶随自形而得之。”此亦以自己过去所做的善恶业力不同,影响今生得报的媸妍、智愚、贫富、贵贱不同,而好恶的关键,还是完全在于自己。自己业力决定自己,虽佛力亦难以改变,非佛不欲救苦救难也。如《心地观经》云:“时有五百长者问佛言:佛常利益众生,何故世间众生多不见佛,受诸苦恼?佛告五百长者:譬喻日光虽普照世界,盲者皆不见其光明。”日光普照,盲人不见,过在自业障隔,不在日光有意不照。是知人生一切现象的逆顺美丑,皆由自力而成,皆以自力而改造为转移。自力重要如此,我们应如何谨慎自力,而创造自己呢!

\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进为退...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

以锥飡壸成语名称以锥飡壸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kǔn成...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成语名称以逸击劳成语拼音yǐ yì jī láo成语...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