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佛教、禅与现代科学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4 10:12:51


\

  佛教、禅与现代科学
  佛教、禅与现代科学
  目前在科学界(包括社会科学界)中,有些人认为:评价佛教,评价禅宗,应置身教外,置身禅外,应“旁观者清”,不应“当局者迷”,认为这样才能客观公允。他们的理由是:
  (1)有怎样想就怎样说的自由,没有必要去禅堂参禅打坐。(笔者按:此大谬也!不求参究但要弄清开悟所得是怎么回事,不以切实的生命体验为背景,所谓的佛学研究、禅学研究,其结果往往与佛教的本义相违悖。研究者虽然终日冥思苦想,推测臆度,但因未身历禅境,故终究是隔着一层,难以与佛教的本义相应相契。唯有实实在在的修行体验,亲历禅境,才能透视佛学的深奥意义,把握住佛教的真谛。)
  (2)禅,作为文化史上的一种现象,记述事实,分析因果,评定是非,只能站在禅外。
  (3)禅境迷离恍惚,难以理解(指文字描绘形容),常人(指非修行者)难以接受。
  (4)研究禅宗史料,应置身禅外,以科学常识为依据,解释和衡量看似怪异的种种记载,去伪存真。(笔者按:科学不是万能的,现代科学并未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完备阶段。科学家们不要说认识宇宙人生,就连他们自己的心灵、大脑、思想等等,他们也不敢承认已经完全彻底地认识了、掌握了。)
  以上理由,有修证体验的佛教徒,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脚的。
  近现代,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古老的中国文化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寺院和僧侣屡受冲击和限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顺应时代的要求,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居士佛教蓬勃兴起,从而稳定了佛教的文化阵地,形成了近代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一些研究科学的居士如欧阳竟无、王季同、尤智表、赵朴初、杨棣棠、王小徐、沈家桢、贾题韬等人,用科学解释佛法。其宗旨一是以佛法与科学作比较,说明其异同;一是根据近现代科学的发现,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说明佛法与科学的接近处。并未从“科学”或“文化”范畴 来否定佛教的本义和真实性。
  那么,上述那些站在“教外”、“禅外”的学者,又是怎样把佛教看作文化中的一种现象,把佛教安排在科学常识的系统里,想变“迷离恍惚的禅境”为可解的科学知识呢?他们的说法是:
  (1)扩大到整个佛教,缩小到禅宗,其史实未必可靠,古今中外的一切记载都有问题。并引证孟子的著名论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此为前提,他们指出:
  (A)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而古印度是最喜欢且最善于杜撰神话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于是佛教的史料中就充满着荒诞。
  (B)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入涅槃,处处充满着神异,诸如“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等等。这种神异还从教祖处往四方扩散,三世诸佛,以及无数的菩萨、罗汉,都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种种神通。我们是学过科学知识的人,要全盘接受这些神异事迹是很困难的。
  (C)禅宗史籍常不免夸大失实。许多著名禅师的生平事迹,往往是幼有异禀,老则预知示寂的准确时间,与我们常人的生活大相径庭。这类八股文式的人物传记,显然也应归入神话一类。
  (D)大批僧传、灯录,其内容多来源于传说,往往包含着玄虚的成份。即使是亲炙弟子所述,意在炫耀师长,也就会或多或少地与事实不符。总之,要统统肯定是十分困难的。
  (2)净土宗的信徒每天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坚信这样就一定能往生净土。但“净土世界”是否真有?如果有,又在哪里?
  (3)真如、实相、佛性、涅槃、菩提、自性、彼岸等,究竟是什么形,什么质?能不能指给我们看一看?
  综上所述,可见这些学者纯是在用“考据式”的方法研究佛教,这是深为许多高僧大德所诟病的。他们所谓的“教外说教”、“禅外说禅”,与真正的佛教、真正的禅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禅,梵语禅那,汉译静虑,或译思维修,即静心思虑,心注一境,息灭妄念,保持正念相续,从而洞察事理,启发智慧的一种修行方法。如何才能达到禅的境界呢?菩提达摩传心印给二祖慧可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即说明修禅要彻底的无心。所谓无心,非无真实心,而是没有一切杂念妄想。
  《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说明修禅必须守根护意,外不染六尘,内不起我执,才能净念相续,入三摩地。所以说,禅是学佛的实践,是一种修行方法,其结果是开悟,是引发智慧,用禅宗的术语说,是达到“解粘去缚。”我们为什么所缚、不得自在呢?《解深密经》有偈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偈中的“相”,指我相和法相,“粗重”指潜在内心的无明烦恼,必须修习止观法门,才能遣相去执,扫荡妄心杂念,使心如太虚,纤尘不染,证得解脱。此种自证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饮水焉能知水之冷暖,不修习止观法门又焉能知解脱滋味),这是不能用言语可以述说的。纵使你在文字上通达经教,若不精勤修行实践,也不能体会此中法味,更不是科学上的一些名词术语所能解释的。
  科学上某些方面的发现,可以证明佛说是真实的。如银河系星球的无量无边,宇宙的成住坏空,恒河沙数的微生物的存在,生物体的发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因果律的存在等等。但科学并不能完全、彻底地解释佛学和禅学、更不能代替佛学和禅学。
  禅与科学的基本不同点是:首先,禅的修持是向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而科学研究是向外的,目的是研究物质现象。其次,禅的修持是无限的,是超越空间、时间的;而科学研究是有限的,局限于四维空间。第三,禅的修持是整体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即法界观;而科学研究则是非整体地看问题,是有分别的。第四,禅的修持是有形与无形的统一,而科学研究则只局限于眼前可见的,局限于有形世界。第五,禅的修持是直觉的,而不是可形诸语言文字的概念,因为概念是有分别的,有限量的,狭隘的;而科学研究则离不开概念,否则思维分析无法进行。开悟与分别思维之概念活动更是大相径庭。概念的本质、作用与佛教的“三法印”完全相反。“诸行无常”,而概念则具常一之要求,否则科学研究无法进行。“诸法无我”,而概念则把事物固定起来,方可成为概念之本质,作为建立各种科学法则与科学关系之依据。“涅槃寂静”更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概念活动要求对任何事物都应以语言来表达清楚,但概念只是思维之手段,仅为思想之外壳,而非事物之实质,为科学研究所必需;而于绝对、超越,一般经验所不及之处,概念思维活动就不得不止步了。涅槃乃绝对,概念必陷相对,以相对之概念,不可能表述绝对之涅槃。禅宗的“以心印心”,亦非语言概念所能表述,唯亲证其境者湛然自知。
  禅是从全面、整体的角度观察宇宙事物,达到物我一如的境界,证无我空性,即诸法实相,此乃大智。禅无自他、心境差别,诸法平等,大悲大愿,与众生和谐相处,此乃大悲。科学发明促进物质文明的进步,利用厚生,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诚为社会发展之基础。但物质文明倘无精神文明统率,则物质文明反为祸源。科学研究若不以理性道德控制,则人类纵我制物,欲壑难填,物质利益的争夺必无止境。崇尚武力、穷兵黩武者肆无忌惮地在空中、海上、地下试制核武器、中子弹等杀人利器,破坏大自然,威胁人类的生存,最终必然毁灭人类。某些不法之徒为了一己之私利,利用现代科学成果,人为地制造污染,毁灭生灵。他们为了攫取不义之财,竟丧心病狂地以危害人类的健康为代价,真是罪大恶极!因此,禅学功夫应作为科学工作者的清凉剂。禅学工夫绝不能贬低,更不能妄使科学驾驭其上。前述之学者把禅宗说得毫无价值,这是没有深入研究教理、没有对禅宗作全面深入的探讨而产生的误解。禅宗是佛教的心髓,它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否认的。
  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亚洲的中国、印度,还是欧洲的希腊、罗马,都有神话传说,但不能以神话否定正史的存在。中国古有《山海经》、《淮南子》、《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神话传说,但不能以此就否定二十四史的真实性。
  神话是伟大人格的象征。如《西游记》的种种描述,实际上就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艰险,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的伟大人格的象征。《西游记》一书,并未影响《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旧唐书·玄奘传》中玄奘法师生平事迹的真实性。
  史志包括人物传记,即使在正史中,也有许多历史名人涉及灵异的记载,以及因果事实,这是客观存在的。我国西汉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撰写《史记》的宗旨就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秉笔直书,彰往察来”。此后的许多著名历史学家都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难道他们撰写的史籍都不可靠吗?
  爱因斯坦在《关于科学的真理》一文中指出:“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的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阐明因果关系的因缘生法。佛教认为宇宙不过是一个因果联锁网,法与法彼此相望,互为因果,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就造因感果来说,有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三种不同。顺现受是可以目前眼见的,顺生受和顺后受虽然不能现见,但由因知果,是可以比知的。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严格而合理的因果规律。这个因果关系的大网,是可见或可知的,并无神秘可言。
  任继愈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哲学史》中说:“宇宙是无限广大的,人要认识客观世界,不能局限于耳目等感觉经验上,还必须运用理性思维的功夫进行判断和推理。”指出真理的认识,一凭经验,即感性认识;二凭推理和判断,即理性认识;偏执于任何一端都不可能全面认识真理。在佛教逻辑因明学中,感性认识属于现量,理性认识属于比量,正确的因明论断即根据此二量建立。
  根据佛教经籍,在佛、菩萨的造像上,常常能见到一轮圆形的美丽光环,这是佛、菩萨的庄严相好之一,就是“光相”。它是佛、菩萨的智慧之光,可以遍照一切而无碍。这种光相,是否神秘呢?
  《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地观经》云:“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指出了发光的原动力就是心灵。众生由于无明烦恼蒙蔽了心灵,致人我横生,心境分离,界限森严,因而目光短浅,境界狭窄,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佛、菩萨通过勤修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内心如明镜,鉴照一切,通达无碍,自然发出清净的光辉——智慧之光,照彻大千。
  现代科学实验也证明,生物体是可以发光的,并不神秘。四十多年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华西列耶夫通过科学试验证明,人体一秒钟内能发射2500周的电波,他名之曰“生物电流”。发射电波者能使所忆念的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产生耳热、面红、心悸等反应。又如1911年英国医生华尔德、基尔纳通过用双花青素染料涂过的玻璃,观察到人体表面有一厚达十五毫米的彩色光层。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种人体表面的彩色光层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荧光,系由于生物体内荧光酶的化学作用所产生。二是生物体内正离子与负离子发生电化学反应引起发光。三是生物体内的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彩色光层会随着人体的思维活动、健康状况诸因素而变化。
  印度瑜伽行者用实践证明,由意念可以产生意念身,即在意念世界中显现出一个组织精密、色调生动的身影。如一个人有强烈的爱心,则他的身影便会呈现出娇艳欲流的玫瑰色。如一个人有急欲救助病人的慈善心理,则其身会放射出洁白如玉的光气环。再如一个人急欲安慰某个精神沮丧的亲友,则他会以金光闪耀的天使姿态出现在亲友面前。除了电波和光环之外,一个怀念亲友的人会主动地投射出一股意识流,借以增强亲友与逆境搏斗的能力。
  大乘佛教经典告诉我们:“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乘菩萨行者,由于心胸广大,有殊胜的智慧,施乐拔苦的慈悲,就能放射出灿烂的光环,克服艰难险阻,战胜邪魔,发扬正义。这三句话是学佛者的心珠,依此灵明的心珠,就能放射出五色的光环。太虚大师说:“此三句摄显密性相,一切佛法尽。一切佛法,皆依此三句而建立。救世利人之精神,亦依此三句而发挥尽致。”
  综上所述,可见主观能动力(心)是改变和推动物质的主要力量。但一般科学工作者(包括社会科学工作者)却只强调物质和自然界的力量,而忽视甚至否定了心(意识)的力量,偏执一端,这是片面的、错误的。
  佛教的法相唯识学,不否定一切现象,分析精深完备,主张发挥心的主观能动力,即是“识变”。可以说,法相唯识学是研究如何发挥心力,以认识和改造自我及客观世界的学问。
  心灵可以发射光辉,正如佛经所说:“心光照大千”,这是真实不虚的。在一定程度上,此心光能转变为神通。佛教修持方法的次第,即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引发神通(神通指神奇的超常能力,一般所说的“六神通”为: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神通引发的原因分为四种:
  (1)报得,现世未经修行,生来就有,如灵童之类,系夙业所感。但这是暂时性的。
  (2)修得,以一种法专修一种神通,如修持密法。
  (3)依得,凭外业的助力,如神鬼妖魔,此不究竟。
  (4)证得,佛、菩萨、罗汉在见性后经过修行,断惑证真而成就,究竟可靠。由戒定慧引发的神通即属此类。
  前述之学者认为,既为佛教徒,就不能不信佛的言论,这样就会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佛教徒认识真理是根据现量和比量,他们绝对信仰的还有圣言量。何谓圣言量?圣者正也,与正理相合名为圣。圣者(佛陀)之言教,谓之圣言。教徒据圣言(即佛经)衡定是非,量度真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标准,名圣言量。据《阿毗达摩集异门论》所述,有四圣言,即(1)言不见为不见。(2)言不闻为不闻。(3)言不觉为不觉。(4)言不知为不知。因此,圣者之言,是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知言知。《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都是圣言量,是人天眼目,指路明灯。它为苦海中的芸芸众生指出了解脱的光明途径。对此难遇的珍贵法宝,当然要虔诚地信受奉行。
  圣言量,系根据佛陀圣智所证之境而流露。何谓圣智?意即圣者的智慧,指离名言概念的分别而实证真如时,所得直观真如的智慧。分为根本、后得两种。根本智,登地菩萨至入心见道位,始得根本智,也叫“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此智生起时,亲证真如即圆成实性。此时,根本智与真如都离能所取二相(指见道时离名言戏论与主客观分别),“智与真如平等平等”,实证真如之智。此智为成就菩萨诸地一切功德的根本,故称根本智。后得智,根本智生起后,即依根本智起后得智,观照一切现象,于一切法的名言差别相、非名言差别相能如实而知,不起迷惑颠倒。《成唯实论·卷十》云:“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为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谓根本、后得两种智体性是一。登地后,入心中的解脱道在一刹那间证得根本智,随后得有分别的净分依他起,普遍分别一切法的自相、共相,了达依他如幻,无有迷谬。由登地至佛界,破二取,断二障(指众生自心所起的两类障碍其解脱涅槃的烦恼、无明),证二空,圆满根本智,亲证诸法实相。因悲愿故,依后得智建立言教,开示众生,使悟入佛之知见,离苦得乐。
  圣智所行境,真如、法性、实相等,是广大甚深的微妙境界,超越时空,非常人所能思议。试问,甚高无上的德性和智慧,你能以一般的度量工具(如度量衡)来衡量吗?或用科学仪器如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到吗?甚至用化学方程式、数学定理、物质定律来感知到吗?显然是不行的。
  近代中国研究佛学的知识分子中,有一部分人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用《进化论》的观点研究佛学,“严格考证历史,辨别真伪”。于是,有认为“大乘非佛说”的,有主张“《楞严经》、《大乘起信论》是伪造的”,有鼓吹“马鸣菩萨并无其人”的,有宣扬“释迦牟尼佛是老比丘,放光现瑞是假的”……种种奇谈怪论,不胜枚举。至于“因果轮回”、“神通”等,他们更视为神话,嗤之以鼻。这部分学者虽云研究佛教,但并未深究佛教的根本经典,对佛教的修持和戒定慧三学更不感兴趣,夸夸其谈,既自误又误人。
  其实,仅仅从学术研究的立场来讲哲学,是很不够的。况且,佛教毕竟不只是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宗教(非信仰神权的宗教,佛教以自觉之圣智为宗,由自觉而施觉他之妙教为教),是一种实践,一种生活。我们应关心的,不只是客观学术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学术与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研究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与伟大人格,却不愿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一些慈悲爱心,表现一些勇猛进取的修持实践精神,则学术与生活脱节。学术与生活脱节,则学术的价值难以肯定。不少日本和西方的佛学专家,在理论方面堪称“学术权威”,但在实际生活中,在佛教修持实践方面,他们却缺乏佛教大德应有的慈悲爱心与无畏精神。令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了佛教的真谛。
  太虚大师反对那种离开“自修化他”的佛教立场,而只把佛学当作纯学问来研究的治学态度。他认为研究佛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为学菩萨发心修行”,以大乘菩萨的誓愿策动自己,广采博取,知行合一,利己利他。力诫学人用“考据”式的方法治佛学,坚持研究佛学必须亲自体认的宗旨,在修持上以禅为归。
  释迦牟尼为开导愚痴人,指点迷津,本着大悲大智的胸怀,结合世间出世间真理,根据四悉檀义演说经教。所谓悉檀,乃梵语,汉译“成就”。四悉檀谓以此四种方法成就众生之佛道。或译“遍施”,谓以此四种方法遍施众生。
  四悉檀出自龙树《大智度论·卷一》,其名义为:(1)世界悉檀,随顺众生乐欲,顺世俗名言而说五蕴等因缘和合法,如以辕、轴、辐、辋等和合为车比喻五蕴和合为人。(2)各各为人悉檀,随各各众生不同的根性乐欲,为说不同的法,以引众生止恶行善。(3)对治悉檀,应病予药,针对众生烦恼病患而说对治之法,如说不净观对治贪淫等,以去除烦恼病患,顺解脱道。(4)第一义悉檀,指佛及诸圣众所证真实法性,不可言说,不可破坏之诸法实相。
  佛教教理,五乘共法,明因缘生法之理;三乘共法,明四谛,三法印。大乘不共法,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诸法毕竟空,法界无障碍,世出世间,大小显密,非常圆融。因机施教,随顺众生。此中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方便善巧)。化除矛盾,无往不通。但基本教义,是由佛陀性海中流出,系亘古不变的真理,不因时间、地域而变异。
  《佛遗教经》云:“时阿菟楼陀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这段经文说明“四谛”是绝对真理,世界可变,真理不变。“四谛”乃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世间出世间,因果规律,修行方法,解脱之道。作为佛教徒,应坚定信仰,不能有丝毫的怀疑。
  真有净土世界吗?净土宗的信徒们长年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就能往生净土吗?回答是肯定的。关于净土宗的经论和前贤的著述颇多,受持净土法门获益者也不少。净土宗的信仰者较普遍,但也有不少误解者和持反对态度的人。
  佛法是净化心灵之学、主张“万法唯心”。《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乃佛法的精髓。有染心即有五浊世界,有净心即有清净世界。心力周遍,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福自我作,祸自我求,善恶境遇,一切唯心造。
  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宏大,加之修行者修持净业,故有依正庄严的西方净土世界的建立。
  那么,净土世界究竟在哪里呢?《阿弥陀经》回答得很明白:“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一亿个银河系,每个银河系有1200颗恒星,一颗恒星即一个太阳系,为一个世界。佛经说每一日月之所照临为一个世界,合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据此推算,距此十万亿的西方净土,当在若干银河系以外。现在的宇宙飞船只能达到距地球37万公里的月球,尚不能到达土星、火星,更不能飞越此恒星系以外。故用现有的宇宙飞船是无法观察到净土世界的。但天文学家证实,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星球存在着生命。这些生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生存着,且其中有较高智慧的生物。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现的“飞碟”,尽管还不能最后肯定,但其它星球有生物存在则是绝对无疑的。
  我们相信科学,更相信佛的圣言量真实不虚,相信用心力、神通力、感应力(佛力加持),是可以到达净土世界的。
  在一切修行法门中,念佛法门是最殊胜、最方便的。专心持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清净心地,扫除妄念,增强心力。此心与佛心相应,眼前可证得身心轻安的受用,临命终时,则往生净土世界。“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伏。”此种修持,有何不好?
  《华严经》、《法华经》等诸大乘经典是崇尚净土的,古印度的龙树、马鸣、世亲诸大士,中国的慧远、善导、法照、延寿、省常、祩宏、实贤、际醒、印光等高僧是弘扬净土的。从慧远到印光,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持诵佛号,各有证境,史不绝书。近现代许多僧尼居士念佛生西的事迹,如预知时至,天乐盈空,异香满室,火化后出现舍利等,均为教外人士所不可思议,但既耳闻目睹,总不能一概视为“神话”吧。
  赵朴初先生1990年5月23日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演讲时说:“净土教义的核心是对人生给予终极的关怀,在生命的归宿上安顿人生,与此同时,净土教义也毫不忽视对现实人生依正二报(指依报与正报,由世间、出世间的业行所感得身心之果为正报,所依而居的国土等为依报)的改善与转变。……发扬佛教重视社会,改善现实人生依正二报的积极精神,应是我们佛弟子共同的责任”。
  《观无量寿佛经》指导念佛者修三福业,既是往生净土的因缘,也是建设人间佛教,对国家安定、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积极因素。
  佛法广大,禅理深微,以浅显易懂的科学常识来解释,提高人们生活中的修养,增加高尚的乐趣,未尝不是一种方便法门。“搬柴运水,无非佛事”。于平常心中见道,此乃禅宗之旨趣。但禅重修持,不尚空谈。仅仅凭籍言说,不能了悟禅理,更不能以经崇尚物质的科学观点代替禅学。毕竟,禅宗重在唯心,不同于唯物论的科学。
  曲解佛理,忽视和否定三宝、因果报应、神通等,在当前环境恶化,污染加剧,战争威胁,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贪污盛行,盗贼蜂起的情况下,无异于推波助澜, 是十分危险的。
  其实,太虚大师早在七十多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他在论述禅宗时说:“禅,以达摩西来的启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直证释迦未开口说法前的觉源性海,打开的自心彻天彻地的大光明藏,佛心自心印合无间,与佛一般无二的圆明,体现了法界诸实相,即身便成了与佛无二的真觉者。然后运用一切方土的俗言雅语,乃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泼泼地以表现指示其悟境于世人,便于世人各各皆直证佛陀的心境,此为佛学之核心,亦为中国佛学之骨髓。”
  关于净土,太虚大师说:“一切法门,其最易行最有把握而成效最速者,则惟净土法门。净土者,清净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极乐世界也。发愿往生,是发菩提心为因也。勤修净业,普愿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是大悲为根本也。还入娑婆,度生不息,是方便为究竟也。圣心念佛,三业清净,一声佛号,十善具矣;一声佛号,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备矣。”
  关于佛教与科学,太虚大师说:“因物质文明,而尘欲之贪求愈甚,则其缺陷也越多。因科学发达,而杀人之器物愈精,则痛苦也愈深。科学万能,既失所凭借;强权武力,徒逞其妄痴。欲发挥救世之真精神,而为人群安身立命之坦途,则惟仰赖于东亚之佛教。”他主张在科学发明的基础上树立合理的“正解真信”——唯识,力图使“新的唯识”与现代科学相融合,“圆成大用”,以适应时代的嬗变。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成语名称以鹿为马成语拼音yǐ lù wéi mǎ成语...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

以黑为白...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成语名称以防万一成语拼音yǐ fáng wàn yī成...

以长攻短 以长攻短

以长攻短成语名称以长攻短成语拼音yǐ cháng gōng duǎ...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