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佛教与森林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4 10:17:16
森林在大自然整体的生态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森林中以林木生长为主,但是也维持着其他种类族群的生长,并为各种动物提供一个栖息生存的地方。在山坡上,森林更发挥保育土壤的功能,使土壤免遭冲蚀破坏。森林中的产物包括用来作为燃料以及造纸、建筑用的木材等,对人类具有重大的价值。自古以来,森林更是宗教家冥思修道的好地方。因为森林的静默沈寂使人安适,森林的馨香养分使人心旷神怡,森林的鸟鸣虫唧使人悠远,森林

森林在大自然整体的生态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森林中以林木生长为主,但是也维持着其他种类族群的生长,并为各种动物提供一个栖息生存的地方。在山坡上,森林更发挥保育土壤的功能,使土壤免遭冲蚀破坏。森林中的产物包括用来作为燃料以及造纸、建筑用的木材等,对人类具有重大的价值。自古以来,森林更是宗教家冥思修道的好地方。因为森林的静默沈寂使人安适,森林的馨香养分使人心旷神怡,森林的鸟鸣虫唧使人悠远,森林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是修道者体证如来清净法身的媒介。

佛陀与森林

佛教是在古印度文明的孕育中诞生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曾经说过:“希腊的文明产生于粘土建造的砖屋里,而印度的文明则产生于森林之中。”由此可以了解佛教在印度的弘扬,大自然的森山林地贡献出许多的资源。

释迦牟尼佛在创立佛教之前,一直是在茂密的森林中修持苦行,锤炼思想,终于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理,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化,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初转法轮。佛教的创立,最初并没有寺院,佛陀带领着弟子们沿途行化,森林成为出家人的栖息场所,僧侣们早晨从山林走到村落,或托钵乞食,或游行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在树下禅观冥思,精勤修道。

后来佛陀带领弟子们到灵鹫山的茂林修竹中修习,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亲率大臣赶往灵鹫山,向佛陀请法,并在迦兰陀竹林营建精舍,供养佛陀,使僧团能长期安住和弘法,佛教才开始有了寺院。过去印度的僧众多于都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众止住的地方,即以“兰若”称之。兰若,梵云阿兰若,是指无诤的闲静处。僧肇大师说:“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所以,十方诸佛皆共赞叹修道者于阿兰若处修行的无量功德。阿兰若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宝云经》云:“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远离处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也就是靠近村庄不远的森林地。

佛陀非常肯定森林生活的意义,因为森林能帮助修道者达到身心的宁静,易于耕植智慧的种子,相对于生活在混乱和动荡中,这些菩提种子是不容易生长的。所以体验森林生活,对修道者智慧的显现和开展有很大的助益。

\

古德与森林

中国多以“丛林”称寺院。经典中对“丛林”一语的解释颇多。如《大智度论》卷三记载,僧众和合居住于一处,犹如大树聚集的丛林,故以之为喻;《大庄严经论》谓,众僧是胜智的丛林;《禅林宝训音义》载,“丛林”二字是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丛林,又以芳香的栴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的清静森林,所以又称栴檀林。然于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另据《大乘义章》卷十三记载,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所以又称功德丛林。《中峰本禅师语录.东语西话》云:“世称丛林者,盖取喻于草木也,法道之所寄,材器之所从出焉。”

佛陀说:“依雪山上,有大高广之树,五事长大:一、根不移动;二、皮极厚大;三、枝节远荫;四、靡所不覆;五、叶极茂盛。”意思是,善知识如山,有广大茂密的树林可庇荫我们成长。因此,古来在森林中也孕育了无数的高僧大德。如禅宗着名公案“梅子成熟了”的主角,唐代大梅法常禅师,他在浙江余姚南方七十里处,层峦叠翠的大梅山下,筑有一间简陋茅蓬,四周翠松环抱,宁静安详;茅舍前有一水池,池中荷叶田田,荷花挺立,飘送淡淡幽香。于此,大梅法常禅师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一代禅师能够自修,也能度众;能在热闹道场里,也能到深山无人居住处。以荷叶为美衣,以松子为佳肴,以云岩为居处,以糜鹿为伴侣,养深积厚,随缘度众。真不愧为自尊自重的禅者!

佛教寺院与森林

自古“深山藏古寺”、“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胜地朝拜或游览参观者,无不被名山古刹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风光所折服。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许多寺院周围的优美宜人景色并非自然而成,而是凝聚着许多高僧大德的智慧,艰苦创立,辛勤垦植而成。在各种僧传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中,都有着僧侣们利用荒山隙地培植林木,建筑寺院的记载。

如被称为中土小释迦,开创天台宗的智顗大师,在位于浙江台州府佛霞岭山脉的天台山,其最高峰的华顶峰修道二十多年,并创建国清寺等十二所道场。寺院周围环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风景胜地很多,是一处层峦耸翠的深山丛林。少林寺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名刹,座落于嵩山山脉东的少室山,当地林木茂密,风景秀丽,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多年后,菩提达磨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传法与慧可大师,创建禅宗祖庭。位于江西省北部南岭的庐山,风景幽雅,气候温和,处处奇峰峭壁,巉岩怪石,峡谷之间流泉飞瀑,雄伟奇观,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避暑胜地。东晋时代,开创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在此结社念佛,创建东林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的摄山栖霞寺在深山峻岭之中,寺后山崖凿有众多佛龛、佛像,称千佛岩,与大同云冈石窟齐名,亦是清光绪年间宗仰上人所重建。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成道教化众生的道场。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诗圣李白曾题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出九芙蓉。”唐代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王安石誉之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遍布名胜古迹。过去曾有骚人墨客来此游,作诗描述此地风光:“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阴涤晓风,九十莲花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九华一千寺,洒在云雾中。”其山川之秀丽,素有“东南第一山”的美称。

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的“五台山”,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应化的道场。方圆五百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犹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在每一座山峰都有一座寺院,如东台的海望寺、西台的法雷寺、中台的演教寺、南台的普济寺、北台的灵隐寺。目前,整个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楼阁不计其数,为历代的僧侣所兴建。

普贤菩萨示现说法的道场,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约七公里处的峨嵋山,山脉由岷山伸展而出,冈峦叠起,气势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里。峨嵋山以“秀”著称,兼具雄、奇、险、幽,各种特色。明朝末年嘉州知府谭钟岳把峨嵋山景观归纳成十景:圣迹晚钟、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双桥清音、白水秋风、大坪霁雪、洪椿小雨、九老仙府、象池夜月、金顶祥光。现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黑龙江栈道、仙锋寺、金顶、光相寺等七十余寺院,亦是僧肇、慧通、广济等法师所创建。

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的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县东海中的舟山群岛,四面环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玲珑耸峭,奇险诡幻,不一而足。海潮声与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鸣,构成一幅海天佛国的奇境。现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等三大寺,僧侣二千余人。

台湾的佛教圣地佛光山,位于高雄大树乡,创建于一九六七年,占地五十甲的荒山野地,开辟成一山五岭的人间净土。依山傍水的佛光山,满山遍植扶疏花木,三十年来,提供给全世界大众一处身心休憩的清净圣地。

此外,韩国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泰国的法身寺、澳洲的中天寺、美国的鹿野苑等,也都建在广大的丛林绿荫中。

佛教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在胼手胝足开山建寺中,同时也把荒山秃岭植上各种树木,成为绿荫蔽天,青翠蓊郁的森林,造福国家社会。

佛教对森林的贡献

森林是人类极其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森林。史前时期的人类,曾全面依赖森林维生。森林能够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佛教对森林的贡献,可以从佛经中得到印证。如《阿弥陀经》中的七宝行树,呈现的是一处清凉苍郁的森林景致,而阿弥陀佛俨然就是一位森林的保育专家。过去中国的佛教寺院,就已知道森林与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泗州(今安徽省泗县)年年都有水害,开元寺高僧明远法师与郡守苏遇等谋划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种植松、杉、楠、桧等一万株,消除水患,造福百姓;唐代百丈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垦山辟田,自立禅院,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说明垦山辟田即是佛法大义;他的学生,开创黄檗山的希运禅师也是植树栽松,勤于作务;后唐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住持永净法师,曾经开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对地方的水土保持贡献很大。

唐代南岳玄泰上座,尝以衡山多被山民斩木烧山种田,危害甚钜,于是作<畲山谣>,远近传播,上达于朝廷,而使皇帝下诏禁止。其<畲山谣>曰:

畲山儿,无所知,年年斫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猱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茅草肥。年年斫罢仍栽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

唐代景岑和尚住在湖南长沙山,因山中松竹常遭人破坏,而作了一首<诫人斫松竹偈>,以保护山林。偈云:

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

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自古以来,僧侣植树、护林的善举不胜枚举。然而,又有多少人意识到生态破坏对人类直接影响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对森林的滥砍滥伐,烧毁破坏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三国时代陶逊营烧七百里,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工业技术的提高,对物质欲望的膨胀,森林资源遭到空前的掠夺,据美资料显示,自从一九七○至一九九五年,这二十五年之间,世界上有将近三百六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植物被砍伐,上千种动植物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开始对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省。“生态伦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生态伦理学以人与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为研究对象,认为人应该对自然讲道德,也就是生态道德。

佛教教义与佛教森林生态观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不杀生”、“不偷盗”,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态伦理,“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然而浪费时间、破坏物资,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浪费生命;相同地,随意的破坏生态环境也是杀生,因为人类所制造出的废气,需要森林所散发出来的空气净化。再者,“不偷盗”,凡将他人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是犯了盗戒。如一九九六年的贺伯台风过境,与一九九七年的温妮台风,造成台湾南投县的山崩与林肯大郡的倒塌,许多人被活生生的掩埋。像嘉义县阿里山的土石崩塌,就是因为部份的人贪图己利,将公有的山坡地据为己有,滥砍原有的树林,栽种与己有利之物而破坏森林生态的自然性。假如社会大众能重视森林具有保育土壤的价值,今天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

\

佛教与森林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堪称生态伦理的楷模。在现代文明中迷失的人们,不能不赞叹源远流长的佛教森林意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令人遗憾的是,泰戈尔在二十世纪初就倡导的“森林文明”,并未引起世人的足够重视,反而被视为对接受西方文明的阻碍。当人类将要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真诚的期望,随着佛法的弘扬,佛教的森林意识和生态意识将会唤醒依然沈溺于人类自我中心,漠视生态伦理的人们。(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仰人眉睫 仰人眉睫

仰人眉睫...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仰事俯育...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