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佛家治三毒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5 10:09:20
如何驱除呢?《增一阿含经》教给我们这样的方法:“贪欲病者用不净治,嗔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不净”就是“不净观”,就是把对象观想成不干净的。它为什么可以对治贪欲呢?众所周知,贪欲起于人对某件东西的爱好。我们爱好它,无非觉得它好,它美,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过度的喜欢,便成贪欲。要根治它,首先必须对对象由“喜欢”变为“不喜欢”。佛教的“不净观”就使我们对原本喜欢的东西产生厌恶的情绪,由

\

生活中,人们大概都免不了会遇到不如意的事,由此而生的烦恼,会搅得您心神不宁。烦恼长期积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必然造成损害。佛教认为,人的烦恼主要来源于人内心的贪、嗔、痴三种念头,因此将它们称为“三毒”,也叫“三不善根”。正如印顺法师在《成佛之道》一书中所说:“烦恼贪嗔痴,不善之根本,痴如醉如迷,嗔重贪过深。”人要追求涅槃的理想境界,首先就要驱除贪、嗔、痴。

\

如何驱除呢?《增一阿含经》教给我们这样的方法:“贪欲病者用不净治,嗔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不净”就是“不净观”,就是把对象观想成不干净的。它为什么可以对治贪欲呢?众所周知,贪欲起于人对某件东西的爱好。我们爱好它,无非觉得它好,它美,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过度的喜欢,便成贪欲。要根治它,首先必须对对象由“喜欢”变为“不喜欢”。佛教的“不净观”就使我们对原本喜欢的东西产生厌恶的情绪,由此不再贪恋。就拿肉体上的色欲来说,我们喜欢异性的肉体,可佛教的“不净观”认为自身和他人的肉体都是不干净的,人体中充满着肮脏的脓血,人身上更有发、毛、涕、泪、汗、垢、痰、阴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不可否认,这些秽物的确存在,于是人体并不干净,所谓雪白的肌肤,发达的肌肉,以及种种诱人的体征,都不过是一些表象而已。佛教之所以会产生“不净观’,在一定程度上是想抑制人的生理欲望,因为出家佛教信徒有独身的规定,所以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过,在人的生理和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的当代,这种不净观也自有它积极的意义。比如说,有的人在男女关系上十分随便放荡,结果身染性病、艾滋病,后悔莫及。其实,这些主要通过性关系传播的疾病,恰恰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放纵自己的情欲、随便与异性发生关系是十分肮脏的,不干净的。这不是正印证了佛教的不净观吗?想到这一点,想到那些可怕的疾病,人的贪欲自然会有所收敛。

再看看慈心是如何对治嗔恚的。《佛遗教经》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就称不上是人道的智者。因为嗔恚之害可以破坏各种善法,败坏好的声名,今世和来世,人们不愿意看到。嗔心猛于烈火,应当经常防护,不让它入侵。破坏功德的,没有比嗔恚更严重的人。而“慈”就是给与一切众生以快乐,《瑜伽师地论》云:“以慈心者,为欲令彼得乐义故。”慈心就是想要让别人得到快乐的心。要让人家快乐,当然不能向他人随便泼洒怒气,也应该远离仇恨,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嗔恚了。据《增一阿含经》说,有慈心的人会得到十一种好报。有了慈心,当你受到委屈的时候,就不大会对别人怒目相向,善于“忍辱”。佛家将“忍”字是看得很重的。南传的《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以怨止怨如同以暴易暴一样,非但不能解决问题,会使自己内心的怨恨增加,矛盾激化;唯有以忍止怨,才能化解仇恨,平息矛盾。佛教对于在哪些情况下应当忍耐,如何忍耐,有着具体的说明。《优婆塞戒经》中说:

“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訾、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

菩萨在遭受他人打骂侮辱时,定会忍耐,因为忍辱之后将来会得善报。更为重要的是,该经接下来还指示了忍辱去嗔的具体方法。首先,从佛教变化的观念出发,指出骂人的话第一个字一旦骂出口,即随生随灭,当后一字出现时,前一字早就消失了。骂人的话就像风的声音一样,随风而过,根本不会停驻,因此挨骂者完全没必要嗔恨。从自己这一方来说,我本来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和合而成,假如我不受、不想、不行、不识,即让四阴不显现,对方当然就没什么可骂的了。我的色阴是由地水风火这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的,这种和合过程是一刻也不停的,因此,当别人骂我的时候,我正在和合过程之中,那个“我”的色身(肉身)还没有产生,没有固定,因此,“我”这个挨骂的对象根本不存在,我又为何要嗔恨呢?从社会上的情况看,挨骂无非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别人骂的是事实,我做了坏事,本该挨骂;另一是种别人虚造,我无故挨骂。假如的确做了坏事,那挨骂就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好嗔恨的。假如我根本没做坏事.那么骂声又与我何干?而且.我由于挨骂而心生嗔恨,嗔恨正是我坠人“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原因,我如果嗔恚,就是自遭苦报,自作自受。

有五种因缘可使我们做到忍辱的。一是别人恶言相加,我们不去报复;二是应该看到世事变化无常,不应执着于眼前的骂声;三是广行慈悲,帮助别人;四是心念不放纵,专心一念;五是不生嗔恨。能和颜悦色地对待别人,能将骂人者看作如痴如狂、幼小无知,从而不和他一般见识,这样的人,就能够忍辱而远离嗔恨了。

对于三毒中“愚痴”,《增一阿含经》提出用“智慧”来对治,这是显而易见的。《坛经·般若品》中说般若(智慧)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变三毒为戒定慧”,在禅宗灯录里即充满了睿智的对话与公案,足以启人慧思,励人摆脱内心的烦恼。由此看来,禅家所谓的“千年暗室,一灯能破”,的确不是虚言。

日本人秋月龙珉写过一本名叫《禅海珍言》的书。其中说,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为“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原来她的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她想,晴天小女儿的伞一定没有人要,雨天大女儿的鞋一定没有人买,于是哭个不停。和尚教导她该这样想:晴天大女儿的鞋子生意会很好,雨天小女儿的雨伞生意肯定不错.根本不用哭哭啼啼的。用现代的术语来说,这叫做“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有时候的确能够使人从现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愉悦,人总是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就会变得乐观豁达。这是禅宗教人正确看待自身处境,从而破除痴愚的大智慧。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成语名称以鱼驱蝇成语拼音yǐ yú qū yíng成...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成语名称以骨去蚁成语拼音yǐ gǔ qù yǐ成语...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