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一钵法师:什么是佛法?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0-23 10:13:29
昨天没讲完,下面还接着讲什么是佛法?  “佛法”顾名思义就是佛说的法,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我们学佛人学世间法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世间孝文化,世间如何做人、做事这都是佛法,好好做一个人就是最好的佛法,我们刚开始学佛首先要学习古圣先贤的道德教育文化,要跟世间的好人、圣人学习做人,佛法是心地法门,我们持戒、尽孝,行善积德就是修行,世间法的部分就是怎样把人做好的法,这是世间道

  昨天没讲完,下面还接着讲什么是佛法?  “佛法”顾名思义就是佛说的法,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我们学佛人学世间法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世间孝文化,世间如何做人、做事这都是佛法,好好做一个人就是最好的佛法,我们刚开始学佛首先要学习古圣先贤的道德教育文化,要跟世间的好人、圣人学习做人,佛法是心地法门,我们持戒、尽孝,行善积德就是修行,世间法的部分就是怎样把人做好的法,这是世间道德教育的佛法。  佛法其实是世间人所不愿意行的法。世间人很忙,出发点无非是自私,是为了升官,是为了发财,还要保护自己的官位、生命和财产。而佛法,是大公无私,慈悲喜舍,平等利他的精神。  我们学佛修行应该把自己看的小一点,修行是为他人著想,做一切事首先要想到他人,修行应该学会舍己为人,不为自己得利益,要为他人得安乐,修行要发大慈悲心,要学佛菩萨的施舍的精神,我们学佛人要学会布施快乐,自己要学会忍让,不令他人烦恼,这就是佛法。  我们佛教的四众弟子,有些人往往对于这一点认识不清楚,所以在佛教弟子来到寺庙做事,就不要有贪欲自私之心,我们到佛门来,就不要有所贪求,你到庙里给和尚做事一定不要想到回报,这很可怕,要知道十方一粒米大于须弥山,你占了出家人的便宜是永远也还不清的。如其这样学佛还不如呆在家里,学佛就不应该斤斤计较,不应该有所贪求,做啥事也不应该想着回报,你有所求,你要别人报答你,这不是佛法。  我们出了家就一定不要再贪名求利了,特别是出家人更不应该争,争监院,争知客,争僧值,争方丈,你争到了又如何,我们出家人要知道,要晓得,这管事的也不容易,你们以为那方丈都是那么好当的吗,不好当啊,现在的时代不同了,佛教的家也不好当,当家也一样会有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出家人道理上理应该放下,在寺庙里常住最好不要管钱,不要管事,也不要当家,这管钱、管事或当家就会使你生起名利心,所以佛教里管事的是菩萨,是成就我们修行的。正法时期佛教管事的都是成就的人。我们没有功夫,把我们放到哪个位置上,我们也干不好,这还会障碍我们修行,这不是佛法。  你要贪欲,你有所求,你要好处,甚至斤斤计较,这跟一般世俗人的思想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于有过之而无

\

不及,所以这样学佛,不会获得真实的利益。我们有些佛教徒一边学佛,一边造罪业;一边立功,一边损德。这样,对佛教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大害。这就是佛所说的:“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这样学佛不但自己不得利益,而且对佛法的危害是巨大的,这不是真实正确的佛法。  我们身为佛弟子,来到道场首先就要放下自私自利,修行是去贪心,我们皈依佛们要观人生多苦,世间无常,要先修阿含经,要知道人生多苦,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要观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我们学佛人首先要明白人生多苦,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既然无常,我们就应该早日看破、放下修行,要修正法。  修正法我们修行就要修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定学)”。正法就是对我们根基的正确的修行方法。看不破,放不下,怎会与佛法有所相应?学佛的人要“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学佛人应该“低头常思自己过,开口莫论他人非”。  佛法是一名镜子,我们大家都知道,镜子是女人化妆用的,镜子是照自己的脸蛋的,不是用来照别人的,所以佛法也一样,佛法是修改我们自己的习气与毛病的,是修正我们不正确的行为与思想的,这个是佛法。  我们学佛修行不要看别人的错误,不要看他人的过失,更不应该找他人的麻烦,佛法是放下这个我,佛法里没有这个我存在,有我不是佛法。佛法是破执著。修行就要破我法二执,修行人对我不要执著,对佛法也不能执著,我们学佛修行也不应该看善知识讲的佛法是对了,还是错了,我们没有修好,自然不会知道善知识的境界,我们不可看善知识讲的佛法是否正确,大家要明白佛法是照自己的,不是用来照别人的,这个是佛法。  学佛修行首先要学会鉴别善知识,鉴别善知识不需要你用佛法

\

鉴别,看善知识的慈悲,瞧善知识的平等与包容,观察善知识的德行,晓得善知识有没有贪欲,辨别善知识要不要金钱与地位,还要知道善知识戒行是否清净,更要鉴别善知识的戒行与行持。如果以上所列的内容都具备了,他一定可以做我们终生依止的善知识,这里讲的善知识就是四果罗汉。  学佛就要依止大善知识。因为大善知识是已经成就的人,他是从我们凡夫的境界修成佛果的,他是经过使用正确的修行方法修证过来的,他怎么修行,他怎么经过实践修成佛的,最后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修证了佛菩萨究竟圆满的菩提般若的智慧,也就有了佛菩萨一样的正知正见,佛经叫契经,也就是等于佛在讲经,大善知识讲经说法能够上契诸佛之理,下对众生根基。因大善知识有如是的智慧,所以我们学佛修行要依止大善知识,大善知识就是成就了的菩萨。  大善知识已经彻底了解佛教的真理了,所以我们要依止大善知识给我们开示的修行方法去修行,这是依止了义正确的了义的佛法知见修行,修行还要依照四依法讲的去接受佛法。四依法:“四依法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典”。  我们学佛修行,要依佛陀或大善知识的教法修行,学佛的法要落实到生活中,要落实到行为上,学佛就是为了把人做好,学佛是要作菩萨、作佛,就应该跟菩萨学,跟佛学;学佛首先要发愿,要发四弘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修行就要发大愿,我们所发的愿大,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位就越高,所发愿力的大小,决定我们成就的大小。我们发愿度众生,断烦恼,发愿广学一切佛法,发愿成就无上菩提,成就无上的佛果。  我们要先把自己给度了,佛法是自利己足放堪度人,佛法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要先度自己,先度自己就要发自性四弘誓愿:“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性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修行先度自己,自己修成了修好了,成佛了,解脱了,我们方有能力再去度化他人。  “学佛还要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修佛菩萨的大舍,学佛菩萨的忍辱,修佛菩萨的精进,行佛菩萨的大行;学佛修行关键在做,再行,行持很重要,特别是出了家的人,古代的出家人,能够放下所有,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能看破,能放下,出家人是人天师表,行为世范,是人跟天人的老师,是给人类和天界的众生做示范,做楷模。所以古代的出家人称作大丈夫,人天师。  这佛说的法包括很多,很难讲得完,若谁人想学,我以后会慢慢的讲解。这佛法总括起来是“经藏、论藏和律藏”。这是三藏。  佛法还十二部经典。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这“十二部”经典亦有经藏、律藏、论藏。所以佛讲的经总括起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八万四千种法门的佛法都在其中。  本文接第一篇:【一钵师父】:什么是佛法?(一) 开始讲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成语名称以防不测成语拼音yǐ fáng bù cè成...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成语名称以鱼驱蝇成语拼音yǐ yú qū yíng成...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