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三十九世鸟窠道林禅师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0-26 10:09:49
鸟窠道林禅师

鸟窠道林禅师

\

  鸟窠禅师,浙江杭州富阳人。俗姓潘,本号道林,法名圆修。出生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晚年移居福清白屿(今江阴镇),圆寂于唐大和七年(833年),享年99岁,僧龄达80多年。
  道林禅师(741~824),俗姓潘(一说翁),幼名香光,杭州富阳人。据《景德传灯录》记载,道林禅师九岁出家,二十一岁至荆州果愿寺受具足戒,后来前往长安,在西明寺随从复礼法师,研习《华严经》《大乘起信论》,复礼法师以《真妄颂》示之,令其修禅。[2]
  【人物经历】
  据传,其母亲朱氏,有一次梦见阳光直射口中,感而有孕。鸟窠禅师出生的时候,“异香满室,遂名‘香光’”。
  《宋高僧传·唐杭州秦望山圆修传》中说:“释圆修,姓潘氏,福州闽人也。生而岐嶷,长而俊迈。”
  鸟窠禅师9岁出家,14岁到河南嵩山会善寺学习佛经。他“仪表容与,日新厥德,研穷经论,俄约观方。”21岁时到湖北荆州果愿寺受戒。后又到陕西长安西明寺跟从复礼法师学习《华严经》、《起信论》。最后投到福建长乐人、著名佛教改革家百丈怀海法师的门下,“根教相符,遂明心要”,颇得法师的真传。
  鸟窠禅师云游浙江杭州时,看到西湖背面的秦望山有一棵松树枝繁叶茂,盘屈如盖,于是就住在上面,因此有人叫他“鸟窠禅师”。又因松树上有一个鹊巢,有人又叫他“鹊巢和尚”。鸟窠禅师“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每一个太守到任,只能从树下仰视。当时,太守裴常棣坚请鸟窠禅师下树结庵,始终说服不了他。
  唐元和年间,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到杭州任太守,与韬光法师常相往来。他听韬光法师提起鸟窠禅师的怪癖,于是前往拜访,果真看到他端坐树上,就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赶紧下来吧!”鸟窠禅师笑着答道:“太守,其实你的处境更危险啊!”白居易百思不得其解,反问道:“我在朝廷为官,位镇江山,何险之有?”鸟窠禅师说:“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意思是说官场沉浮,勾心斗角,危险处处皆在。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又问鸟窠禅师:“那如何禅解?”鸟窠禅师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三岁小孩都知道,不见得有什么高见。”鸟窠禅师严肃地说:“三岁孩儿也解道得,百岁老人略行不得。”白居易被他这么一说,对鸟窠禅师肃然起敬,完全改变了那种自恃清高的态度,于是拜鸟窠禅师为师,先后为其写了两首《赠鸟窠和尚》的诗,一曰:“形羸瘦骨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一曰:“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何年饮著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白居易另写一首题为《鸟窠与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还有一次,鸟窠禅师、白居易、白居易的三弟等人在一起论禅,旁边一个侍从想离去,鸟窠禅师问:“你要去哪?”侍从说:“向诸方学佛法去。”鸟窠禅师一边抽出一根布毛,一边说道:“若是佛法,我这里亦有小许。”侍从顿悟。白居易的三弟见此情景,作诗曰:“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结识之后,经常问禅于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鸟窠禅师以偈语答曰:“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白居易听了鸟窠禅师的开示,愈加佩服,从佛法中领悟到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终成一位意境高深、修为脱俗的大居士,还在西湖旁边建起一个竹阁楼,以便与鸟窠禅师“朝夕之参益”。晚年的白居易更是素养其心,将自己的住处改为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后来,人们把竹阁楼改造为广化寺,将白居易的画像挂在寺内。
  白居易被贬苏州为刺史后,鸟窠禅师也离开杭州,南归于闽,并在福清江阴岛琼田山旁边垒洞为家,作为隐居之所。闲暇时,鸟窠禅师常把白居易的诗念给村民听。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鸟窠禅师自觉不久于人世,告诉侍从说:“吾今报尽……”“言讫跏趺而化”。江阴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鸟窠禅师,在他仙归后,把其隐居的岩洞命名为“鸟窠岩”。此岩洞的遗迹至今犹存。
  代宗时诏道钦禅师入京,道林参谒之后,契悟心要。南归途中,在秦望山看见一棵松树盘曲如盖,于是栖止其上,时人称为鸟窠禅师;其侧有鹊构巢,故而又称鹊巢和尚。道林禅师有一位侍者叫会通,有一天忽然要辞别禅师,禅师问他:“汝今何往?”会通答道:“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道林禅师说道:“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会通问道:“如何是和尚佛法?”道林禅师从身上拈起布毛吹了一下,会通当下领悟。
  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由侍郎出任杭州刺史,经常入山拜见道林禅师,相交甚深。白居易问:“禅师住处甚危险。”道林禅师却说:“太守危险尤甚。”白居易很诧异,又问:“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道林禅师说道:“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有一回,白居易问:“如何是佛法大意?”道林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道林禅师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居易听完这句话,深为叹服。后来白居易又筑造竹阁,敬请禅师居于其中,其后多次造访禅师,参学问道。禅师所居竹阁,后来扩展为广化寺。穆宗长庆四年二月十日,道林禅师对侍者说:“吾今报尽。”言讫坐亡,世寿八十四,法腊六十三,塔于孤山之西,谥号“圆修禅师”。[1]
  【简介】
  佛祖道影白话解(二)禅宗初期祖师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三十九世鸟窠道林禅师
  师,姓潘,富阳人也。母朱氏,梦日光入口,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具。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处,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下,师谒之,发明心地。及南归,见秦望山有长松盘曲如盖,遂栖止其上。白侍郎出守杭郡,入山问道。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童也晓得。”师曰:“八十老翁行不得。”忽一日,谓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
  赞曰
  秦望山头 是何模样 月挂松枝 尘飞不上
  至险至平 太守难谅 位高太危 徒怀怅望
  或说偈曰
  日光入口梦兆祥 异香满室呈瑞相
  九岁出家戒果愿 三七参访至长安
  华严起信勤习诵 禅那般若倍钻研
  松结鸟窠避风雨 报尽立亡解脱乡
  白话解
  “三十九世鸟窠道林禅师”,“鸟窠”,就是一个鸟窝。
  师姓潘,富阳人也:这位禅师的名字叫道林,俗家姓潘,是富阳那地方的人。母朱氏梦日光入口,有娠:他的母亲姓朱,父亲姓潘。他的母亲有一天晚间就做个梦,梦见这个日光入到口里,从这个,身上就有身孕了,有了小孩子。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等到他出生这一天,很奇异的这种香气满室;所以给他取个名字就叫香光,叫香光童子。这异香,就是从来没有闻过的这种香。为什么他异香满室呢?这是这位禅师宿生有修行、有道德,所以他出生的时候,就有这种瑞相。这个瑞相,或者有光,或者有花,或者有异香,有种种祥瑞的这种境界,那么这都不是普通人来的,都是有来历的,有善根的。
  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具:他九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在二十一岁那一年,就在荆州果愿寺受沙弥、比丘、菩萨这个具足戒。
  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处,学《华严经》、《起信论》:他受具足戒之后,他就出去当参学了,以后到长安西明寺去,那儿有一个叫复礼法师的,他到那儿亲近复礼法师,在那儿学习《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复礼法师指示他一首偈颂,叫〈真妄颂〉,来给他讲解,令他修禅定的功夫。
  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下,师谒之,发明心地:唐朝代宗的时候,诏前边讲的这位国一禅师(即径山道钦禅师)到皇帝那儿。那么这位鸟窠禅师就去拜谒径山禅师,想明白这个心地法门。
  及南归,见秦望山有长松盘曲如盖,遂栖止其上:等到他又回到南方的时候,有一座山叫秦望山,那儿有一棵很老的松树,树上边盘曲着,就像个宝盖似的;于是乎这位禅师就在那棵松树上边蓄个窝──搭一个小茅蓬,就在那儿住。因为就像个鸟窝似的,所以称他“鸟窠禅师”。
  白侍郎出守杭郡,入山问道:这个白香山居士,叫白居易。白居易在杭州那儿做太守的时候,到这山里头,就请问鸟窠禅师怎么样修行?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鸟窠禅师就对他说:“你就什么恶事也不要做,什么善事你都要去做。”这很平常两句话,人人都知道,所以──
  白曰:三岁孩童也晓得。这个白居易就说了:“您说这两句话,是三岁的小孩子也晓得啊!怎么我问您这修道,您就说这个呢?”他不明白,他不懂得鸟窠禅师的意思。
  师曰:八十老翁行不得。鸟窠禅师就说:“你说三岁小孩子也明白,可是八十岁的老年人,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不容易做到!”
  忽一日,谓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有一天,就对他侍者说:“我现在这个寿命、这个报身已经尽了。”说完了这话,坐到那地方就圆寂了;一点也不问什么事,也没有病痛,也没有什么,报尽就走了。
  赞曰
  这个赞就说了──
  秦望山头,是何模样:在杭州那儿有一座山叫秦望山,它的山头是什么样子的?
  月挂松枝,尘飞不上:那个月好像挂在松枝上似的,这是尘土所到不了的地方,很清净的。
  至险至平,太守难谅:在树上住很危险的,可是也很平安的;这个白香山居士不明白。“难谅”,就不明白。(注1)
  位高太危,徒怀怅望:在那树上住着,也高也很危险;这位太守就在那儿替他担心,替他放不下。
  又说偈曰
  这个又是多余的。“偈”,因为你说它是诗吗?也不像诗,所以只可说是个偈颂。那么偈颂马马虎虎都可以的,没有写诗那么严格,所以就拿它当偈颂。“赞”,本来这位禅师我们没有言语可以赞叹的,因为我们赞这位法师,也不增加他的光明;我们就诽谤这位禅师,也不减少他的德行。所以“誉之不见其增,诽之不见其损”。虽然是这样说,我们人的性情都欢喜没有事情找一些事情来干一干;那么我也就养成这种习惯,养成这种的毛病,没有事情要找事情来干一干,所以把每一位祖师都用八句偈颂来说一说。这八句偈颂是这样说的──
  日光入口梦兆祥:这头一句,是说他母亲做梦,梦见日光入口,就有了孕,这是一种很吉祥的一个征兆。
  异香满室呈瑞相:等他出生的时候,又有一股异香满室;所以他的名字就叫香光,这是呈现一种祥瑞的相。
  九岁出家戒果愿:他九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后来在果愿寺受戒。
  三七参访至长安: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出去参访,到长安西明寺去亲近复礼法师。
  华严起信勤习诵:那么复礼法师就给他讲《华严经》、《大乘起信论》等等;他昼夜不间断地来学习《华严经》、《大乘起信论》。
  禅那般若倍钻研:对坐禅这种静虑的功夫、思惟修的功夫,这种般若的智慧,他加倍来研究,就像钻木取火似的,绝对要得到火为止。
  松结鸟窠避风雨:他在松树上搭一个像鸟窝的住处,避免风吹雨淋,在那儿修行,所以叫鸟窠禅师。
  报尽立亡解脱乡:等到他化缘已尽了,告诉侍者说他要走了,即刻坐那个地方就圆寂了。你说这多么解脱,无挂无碍的!这才叫远离颠倒梦想,得到究竟的涅槃了。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讲解
  注1:白居易向鸟窠禅师问道的公案,《指月录》记载如下──
  白居易守杭时,入山谒师。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礼而退。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成语名称以身许国成语拼音yǐ shēn xǔ guó成...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成语名称以锥餐壶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hú成...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成语名称以酒解酲成语拼音yǐ jiǔ jiě chéng...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