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三摩地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0-27 10:09:55
三摩地噶玛天津仁波切开示时间:86.09.15地点:台北道场本讲次分为解行二门,为次第性严谨之教授。在此有个重要的要求,在听闻之前,先将过去所听闻的暂时摆一边,绝对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为前导,以致无法完全了解上师所说。同时,切忌最后把自己所听到的、与过去所学综合起来,成为自创的东西。如果有此情况,则在实修的部分,就不宜教授,因为会伤害到你。本讲次根据竹巴噶居大学者札西南甲仁波切所造的《了义经》而阐

三摩地噶玛天津仁波切开示时间:86.09.15地点:台北道场本讲次分为解行二门,为次第性严谨之教授。在此有个重要的要求,在听闻之前,先将过去所听闻的暂时摆一边,绝对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为前导,以致无法完全了解上师所说。同时,切忌最后把自己所听到的、与过去所学综合起来,成为自创的东西。如果有此情况,则在实修的部分,就不宜教授,因为会伤害到你。本讲次根据竹巴噶居大学者札西南甲仁波切所造的《了义经》而阐述。札西南甲仁波切把所有不同传承的大手印全部结集,而造《了义经》,堪称大手印的百科全书。任何一句话皆有其出处;若是作者的观点,一定特别注明「这是我的见地」。大家过去所听闻的,怎么修禅定止息、怎么修观照,也许比较缺乏次第性;而今我们有严谨而殊胜的根据,故堪称有次第的教授。何谓三摩地?「三摩地」、「禅定」、「等持」、「止观」,乃同义异名,名相虽不同,但所指同一。「禅定」,梵文为「禅那」,分为两种:「无别定」(也称为止)和「辨识定」(也称为观)。至于「等持」的诠释,「等」:平等——让心专注于一处,称之为等。「持」:持有——持有专注一处的心。因此,简言之,「保持平等的心」就是等持。但是光保持平等的心,还是不够,应进一步诠释——保持平等之心,离一切造作。什么是造作?举凡不自然的、起心动念、一切所思、依因缘、分别,这些都是。此外,呼吸也算造作,但不呼吸不代表不造作,甚至可能造作另一种造作。不修禅定之过患不修禅定,轮回不断;不修禅定,智慧不生。修学禅定之前,应当先问自己,为何要修禅定?许多人把修禅定视为开发潜能的捷径,也有人将禅定视为获得神通的方法。两者都是对禅定的误解。为什么要修禅定?不修禅定就好像没有脚一样,不能走路。亦如被囚禁于黑牢,不得自由。不修禅定,心如跳蚤,无有定时,烦恼不断。《华严经》云:「圆满的佛教并非听闻。」亦即,圆满的佛教不是听闻的佛法;所听闻之法,尚属不圆满。何谓圆满的佛法?对于所听闻的法,要能彻底实修而证果,才算圆满。闻法却不实修,犹如望水止渴;善说佛法者,即使舌灿莲花、辩才无碍,自己不修,则如施食与人,自己不吃,终不得温饱。又譬如同样居住在王侯将相之宅,主人所享用的财富珍宝、锦衣玉食,若为仆人,无一可得。换言之,面对丰富珍贵的佛法,若不能成为佛法的持有者,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佛法的仆人罢了。如此,将得不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闻法不修,烦恼不灭,其害无尽」——听闻佛法若不勤加修持,烦恼就不可能消灭,祸害难以停止。(以上种种譬喻见于《华严经》之广述)谈到修、怎么修?「修」,在于心行。云何心行?就是思惟、用心去想。然而,平常内心已充满生灭不断的念头,念头一刻也未曾在心中静止不动。谈思惟,岂不是念上加念吗?是的!思惟佛理,若不能运用正确方法,就会烦上加忧、妄上加妄,所以一定要有方法;至于到底该用什么方法?以下逐步讲解。所以听闻之后,可别像流水一样,任其空流而过。必须口诵心惟、念兹在兹,如牛反刍。禅修时,先依止息让心安定,安定之后就要观照;观照就是对听闻过的内容详加思惟,直到你能够决定「就是这样」!己经决定了、坚固不动了,这个过程就是修行。所以,修行不是坐在那里念经或抄经,当然我们不能说念经、抄经不是修行,然而,那只是修行的方便之一。「若人不修禅定,不见自性,烦恼必恼之。」此言可作不修禅定的警语。不修禅定,必将产生困扰不断的烦恼;烦恼不断必堕恶道。因为烦恼不离五毒:贪、瞋、痴、我慢、嫉妒。这些念头不断生起,最后必将影响、主宰我们的行为,甚至种下堕落恶道的种子。一旦堕于恶道,轮回无尽期。所以简言之,修禅定就是为了灭绝轮回、超越轮回。反之,则是不修禅定的过患。禅修之功德利益《摄真实义经》舍利子问佛:「若人闻法一劫、若人观照自性剎那,何者为胜?」(如果有人听闻佛法一劫,另一人观照自性剎那,何者功德较为殊胜?)所谓「观照」,就是止观之中的观;剎那是一弹指时间。佛告舍利子,后者更胜前者,亦即「剎那观照自性,更胜闻法一劫。」此即为修三摩地的功德利益。何以如此?因为剎那观照自性,可胜生、老、病、死苦。闻法不能解脱,那只是解脱的资粮;观照自性得以解脱,故观照自性之功德,更胜闻法。佛曾说,「修等持一座,更胜舍身千次。」一座的时间,依各人证量而异。何谓「一座」?能观照心的体性,无有造作,直到念头生起,这安住禅定的时间称为「一座」,而不是盘坐在那儿五分钟、十分钟。阿罗汉之定境,至少可持续四十五分钟以上;这一定无念,是我们凡间的四十五分钟,而于定者是一念。一念有多快?凡夫一念,有时连一秒都不到。初地菩萨的定境长达一天;而过去、现在、未来皆安住定中,即是佛。何以修等持一座,胜过舍身千次?先了解「舍身」的定义。当佛降生为净饭王王子悉达多之前身,曾示现舍身饲虎。他看到小老虎、母老虎,饥饿瘦弱,气息奄奄,于是削竹刺身、引身血为乳让小老虎舔舐,然后又割肉喂食。舍身饲虎的圣地,目前都还有人前往朝圣。汉地显教有「燃指供佛」的仪式,亦属舍身供养。为师较推崇的舍身,是舍弃执着世俗之身,而愿将此身供养三宝、利益众生,如此舍身之意义,远胜燃指。(另,自杀不算舍身)。舍身千次,仍逊修等持一座,因为修等持可以舍离贪爱执着、于佛法不生疑心、增长五根力、增胜慈悲心、见诸法实相、引导众生入正道,可聚千种功德……此乃修等持之殊胜。《法集经》佛说:「菩萨善修等持,见诸法实相;瞭诸实相菩萨,自在常生慈悲。」一切菩萨善修等持,故能见诸法究竟,所以菩萨之心常住于自在、慈悲。凡夫的自在慈悲就不一样了。凡夫以为自在就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误以为放任就是自在、不在意别人感受,就是自在。这种自在是业流——流水潺潺不断,就算滴下墨汁,也在瞬间消失;如流水的业,就是这么难以察觉。另一方面,就行善而言,很多人以为自己心甘情愿、很自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批评。然而这种自在,还是有染污。众生往往以为「慈悲」就是对别人好,殊不知对别人好,经常隐藏自己所未察觉的自私。我们常愿意帮助别人,但也为此沾沾自喜——「啊!我真的很慈悲。」可是一旦曾受惠于你的人,需要他纾困的时候,对方却袖手旁观,你就生气了,「为什么我以前帮助你,都不求你的感激;现在我需要帮助,你竟然无如此无情。」不平和怨怒,泄露了当时未曾发现的染污。如是每每发生在我们身上,应该深自警惕。阐述了不修禅定之过患、以及修禅定之利益功德,接着谈如何实修禅定?然此处所谓实修,仅止于解门,只是一种以理论作基础的方法和次第;至于真正的实修,还有其要诀。如何修禅定?禅定可分两大类:「三乘共同」与「三乘不共」。三乘是指小乘、大乘、金刚乘。三乘不共的部份,堪称金刚乘法教之精华。既然称不共,即不被其他二乘所接受,好比祖传秘方。有关传授三乘不共之法教,传法上师、受法弟子都必须很谨慎;必得如法上师所传授、如法弟子来听闻方能相应。而且,最基本的要求,闻法者必须是皈依入室弟子。否则,不是疑心满腹、就是毁谤——因为功德不具。为何功德不具?因为你与上师之间没有法缘;再者,传承的护法,不允许你承受如是法教,所以会让你自然产生怀疑。所以,进入不共的部分,为师将言明,以下做何讲授,你自己决定要不要听闻。但不要听到大手印就欣喜若狂,大手印不像传说中那样,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修学。首先,谈三乘共同的法教,分为三部份:第一、何谓等持?第二、如何修止息?第三、如何修观照?何谓等持?广义而言,等持就是止观。但究竟来说,等持不是止观,既不是止、也不是观,而是止观双运之境界。《解深密经疏》佛说:「止观,三乘等持皆含摄」。止观是因,等持是果,三乘等持皆含摄止观。换言之,三乘禅定所修结果——等持,都含摄了止观。小乘的等持有止观、大乘的等持也有止观、金刚乘的等持也有止观。「止观,三乘等持皆含摄」反向诠释,即是「三乘等持皆含摄止观」,在语法上更容易了解。《修道次第论》共有三部:上部、中部、下部。于其中部,佛说「修等持,止观必修。」又云:「三乘修定皆依止观,如树依根,诸等持如花果叶皆依根。」同时解释了止观与等持的关系和差异:止观犹如树根,等持就是树的花果叶。所以三乘所修等持,境界不同。「修止观如树依根」,譬如树依着根来吸取养分、水分。「等持如树之花果叶」,所以不能将树的花、果、叶均视为同一,但也不能说三者相异,因为同在这棵树上。札西南甲仁波切在《了义经》,针对《解深密经疏》所言「止观,三乘等持皆含摄」而提问:「如前所说,不同行者修不同的定,那么不同的定所依方法不同,诸如有依、无依、或显或密、或大手印、或乐空无二……等等,如何含摄?」对此,我们做一探讨。何谓「有依」?就是修禅定的时候有所依凭。「有依」分为两种:「依息」和「不依息」,也就是「依呼吸」和「不依呼吸」。「数息法」属于「有依」中的「依息」。「有依」之中的「不依息」,又分「依清净」和「依不清净」。就「依不清净」来说,噶居、宁玛、格鲁、萨迦所依的对象各不同:例如我们噶居巴所凭借的是一块石头或木头,你就看着它做止息、修禅定;宁玛巴则会取一朵蓝色的花,告诉行者这就是「有依、不依息之中的依不清净」。什么是「有依、不依息之中的依清净」呢?佛像!而宁玛巴也可能依水晶。这些将在实修的部分加以解说。(本段文字请参照表解如下)依息(依呼吸)——例如「数息法」有依依清净(依佛像,宁玛依水晶)不依息(不依呼吸)依不清净(噶居依石头或木头,宁玛依蓝色的花)此外,大圆满与大手印的修定方法也不一样。大手印直接内观,大圆满则外观,观虚空明点。不同的行者、不同的根基,选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既然三乘修止观的方法都不一样,诸多修定法门,如何含摄、全部包括在其中呢?札西南甲仁波切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阐论。他说:「观与不观、有依或无依,都只需专注一处,这就是止。」不管你修不修观照,无论有依、还是无依,最终只要你能将心专注于一个地方,即称为「止」。将心专注一处,其实很难。能专注一处,心不涣散,就是「止息」;行者审视、省察、分析心的能所(或言:心之体性),就是「观照」。只要你专注在任何一点,不管是外还是内,「专注」,这个就是止息。随喜一切善,也是一种止息。要能随喜,你的心一定专注在对方所行的善业功德之上,故心生欢喜,其间无有任何念头侵入干扰,故亦可称为止息。进一步分析「欢喜」的体性,就是观。譬如分析「随喜」一事,随喜他人之善,内心充满喜悦。快乐原本从那里生起?住在什么地方?快乐最后又跑到那里去了?它的成份到底是什么?进行这些分析,即是观照。又如男女朋友吵架,非常生气,那就应当开始思惟「忿怒」的体性为何?这也是观照。但若分析忿怒体性的同时,陷入悲哀忧恼,就不是观照了。因为你的心有所执,而且执「受」。故,依此见地,当可明白三乘等持皆含摄止观。如何修止观?修等持、修定,唯有依止观。止观的实修次第分为七种。第一:善因。第二:障碍。第三:明辨。第四:差异。第五:境界。第六:双运。第七:妙果。阐述如后: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一:善因什么是止观的善因?《解深密经疏》中,弥勒菩萨请示佛陀:「何为止观因地?」(什么是止观的种子?)佛说:「止息依清净持戒。」要修止息,唯有依持戒清净。「观照依多闻正法,思惟自性。」自性就是心的体性。冈波巴祖师云:「善哉!(承上句佛说)此为止观因。然实修时,依上师加持、承上师开示,积聚善资粮,得清净身心,亦是因。」冈波巴祖师的观点,乃依据大手印而来。他认为,不能说持戒清净、广学多闻、思惟自性是不圆满的,佛说的绝对正确,故称「善哉」表示赞叹。唯实修的时候,必须依上师的加持、上师的开示,加以实修,并且积聚善业功德,才能获得清净的身心,这也是修止观的因地。《修道次第论》中卷提到「止息六因」,也可视为修止息的六个条件。说明如后。止息六因之一:处所僻静修止息必须远离嘈杂,选择清净安静之处。理想所在,首先被排除的是家里。在家里很难得到平静,一下子电话铃响、一下子小孩子闹、先生喊、或是老婆哭,怎么平静?又是电视机,又是音响的。如果在家修,必须在书房;卧室其实也可以,若是夫妻房怕会影响对方则不宜。处所僻静之外,还要有下列条件:1.物质所需不匮乏 2.无仇敌 3.没有野兽出入 4.不吵杂 5.非疫区,无传染病 6.靠近行者、善知识。修行不是在享受,不需富裕豪华,所以住所要简单。但生活必备之所需,也不能缺乏,否则,喝个水还得下山挑水,花工夫经营日常所需,就浪费时间了。所以,生活物质不虞匮乏,也很重要。至于仇敌,仇敌包括什么?当然包括自己,止息就是要灭自己的妄念仇敌。但此处的仇敌是指外在而言,例如与人结怨、积欠债务,对方找上门来必然干扰清修。止息六因之二:减少欲望欲望越多、心越不能平静,止息越难修。要有所谓安贫乐道的精神,这连天主教修女会都强调。而且应远离美色、华服、玉食佳肴之引诱:修止息的地方,男女众要分开,以减少诱感。男女双方具有吸引力,彼此都算美色。其次,不要拥有华丽漂亮的衣服,否则容易对身体产生执着,穿着以素雅、宽松为宜。此外应避免美食佳肴引诱,这只会把胃口养大。修行者食物要清淡,以防饱暖思淫欲。止息六因之三:知足满足现况、降低欲望、减少比较,是知足常乐的方法。人要能满足现况,避免经常感到不满。内心不满,血压起伏会特别大;满足感洋溢,血压就降低而平稳。如何减少欲望?欲望通常来自对身体的执着。三天不洗澡看看,还会贪执眷恋吗?异味熏人,避之唯恐不及。所以要经常思惟无常,以降低欲望。再者,不要老是心生比较,一比较,就会分别高下,无法知足。止息六因之四:减少杂务所谓的杂务是什么?放着正事不做,去做些没意义的事,就称为杂务。但家庭主妇可不要为了学习止息,以「减少杂务」为由,跟先生说:「老公,上师说,修止息要减少杂务,所以从现在开始,扫地、洗衣、煮饭都由你来做,我要修止息。」打扫家内,是家务、是责任,不是杂务。此外还应注意四点:一、不做生意交涉,包括买卖股票。二、修止息的地方,闲杂人等禁止出入。三、拒绝无聊汉(包括自己)。四、僧侣僻静处及道场,严禁学习占卜、医药、地理、风水、算命。佛曾经明文规定,严格禁止佛子学占卜、医药、地理、风水、算命。因为这些容易令自己与别人产生执着,而且以佛教徒对因果律的了解,应该心离外道。当然生病用药是应该的,去看医生就好。可是现在哪位师父如果不懂这些,就没有人会去亲近,真是时代的悲哀。止息六因之五:具德即具足德行。德行的标准不一,以佛教来讲,心要柔软、慈悲,德相自然显现。如何才能具德?作者提出应受「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共有八种:在家居士受优婆塞、优婆夷戒;加上出家众的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受过沙弥尼戒之后,在受比丘尼戒之前,当受正学女戒,观察是否怀孕)、比丘戒、比丘尼戒……合为「别解脱戒」。并且要持守清净,若有违反,当下忏悔。守戒清净,才能具足德行。止息六因之六:不攀缘「攀缘」与「广结善缘」有什么不同?广结善缘是将ㄧ切美善事物,毫无保留地与人分享,或乐意帮助他人,甚至广及不相识者。攀缘则是内心有所目的,贪图某些利益,而刻意攀结缘份。以道场为例,有人来访,看他穿着佩饰,珠光宝气,心想,「这人大概经济能力不错。现在道场正四处化缘,如果对他好一点,或许有利下一步的劝募。」这种动机,就称为攀缘。广结善缘则是以无量的平等心,不管今天来的是谁,一律以礼相待,为之介绍本寺特色,把我们的利生事业和护持功德让他了解。至于对方是否捐助,那就看缘份了,这才是广结善缘。奉上一杯桂花茶,也是广结善缘。

\

所以刻意的、造作的,企图认识人家,就称为攀缘。攀了众多因缘之后,将反为所累。以医生而言,有人住院找你,开刀也要找你。但如果知道对方发生什么问题,或急着就医,门诊额满排不到,刚好你可以透过关系帮忙,这就是广结善缘。要学习如何不攀缘、如何避开贪欲?一切世俗皆无常,能断世俗贪欲,止息自然就能修得好。谈毕止息六因,下以讨论观照三要。观照三要观照三要之一:依明师何谓明师?具足德相、持戒圆满、戒定慧三学具足、如理如法、有修有证的上师,方为明师。明师不是名嘴,辩才无碍者未必是明师。观照三要之二:勤多闻学佛当勤多听闻,可有时听多了,也会造成困扰和障碍。常有学生问我,「仁波切您教了什么方法,以前谁也教了什么方法,我现在到底要听谁的?」通常这时候,我会说「你听他的。」(案:这是针对非入室弟子而言)也有弟子提问,「我用了仁波切您方法之中的某一部份,跟某位上师所说的某一部份,两者合并起来,可不可以?」绝对不可以!就像干面汤面掺杂一起,恐怕难以下咽。勤多闻,就是广闻「直接」与「间接」的佛法。直接的佛法,依胜义谛实相而说,又称「圆满的佛法」;以「俗义谛因缘法」而说,则称间接佛法,又名「非圆满佛法」。非圆满佛法,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众生比较容易接受世俗因缘法。观照三要之三:依次第依观照的次第。所谓次第,就是深浅进阶的方法,一年级、二年级逐步而上,不能越级。即便资优生跳级,并不表示他从一年级跳三年级,而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把二年级所应学的都学会了,才可不按一般学制,而直升三年级。至于如何依次第?就是依所修所证的次第,容后再述。以上「止息六因」与「观照三要」是修止观的善因;六因三要具足,方能修好止观。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二:障碍止观的障碍,这部分很重要,因为很多人把修止观遇到的障碍视为境界。我们从两方面研究:1.如何明辨。2.如何对治。止观五盖障——《解深密经疏》,佛说《解深密经疏》之中,弥勒菩萨请示佛:「何为止息的障碍?何为观照的障碍?何为止观的障碍?

\

」所以障碍可分以上三种。佛说有五盖障(所谓「盖」就是障碍):1.掉悔盖:止息的障碍。2.瞋恚盖:止观的障碍。3.昏睡盖:观照的障碍。4.贪欲盖:止观的障碍。5.疑法盖:观照的障碍。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现象出现;遇此状况,却以为是境界时,便可依佛的开示,对应现前的状况加以分析,来判断是止息的障碍、或观照的障碍、还是止观的障碍?阐明如下。五盖障之一:掉悔盖即掉举和后悔。《俱舍论》的上分法中,曾为掉举做一譬喻(《俱舍论》的上分法属于大乘,下分法属于小乘):白天见到美好的事物(例如美色),晚上修禅定时,有关这女子的念头不断出现,内心有点兴奋,此为掉举。为什么内心会有点兴奋?因为心执取念头。念头可分为当下的念头和回忆的念头,通常掉举所执取的是回忆的念头。许多人忆念佛菩萨也会产生掉举,甚至误以为自己可以跟佛菩萨沟通了。其实这如果不是掉举,就是个人妄想。后悔,有信心退转之意。《俱舍论》诠释:「心已作意、或不作意,造种种业,而心生悔意。」修禅定时,向外攀缘的心,已经转为内住,渐能察觉自己的念头。某些邪恶的念头你没有刻意想它,却自然跑出来;有些是故意去想,而生起某些恶念。当发现这些恶念时,质问自己为何这么龌龊、邪恶?心想不修还好,修了之后,实在难以面对自己、接纳自己,于是产生后悔的心态,畏惧因禅修而发现自己的黑暗面。既然每次禅修便生懊恼,干脆不要修了。后悔、退转,是修止息的障碍,其原因,是受无明染污。欲界众生在修止息时,欲念特别容易生起。然而对任何念头、意境、感受、念多念少,均不作任何分别,这种定,就是「无别定」。五盖障之二:瞋恚盖即瞋恨心。强烈的怀恨、怨尤、愤怒、不平等念头,都可称为瞋恚心。不明了「念头本来没有作用」,以为念头就是我,故而执取念头者,常生瞋恚心。路见不平,好拔刀相助者,也容易产生此障碍。五盖障之三:昏睡盖即昏沈。睡眠有三种:善的、非善的、非善非恶;也分适时与不适时(该睡与不该睡)。昏睡盖一产生,则无法明辨一切事物。禅修昏沈、似睡非睡、加上妄念造作,有时容易误以为灵魂出窍。五盖障之四:贪欲盖「对世俗法极欲得之」,对世俗一切强烈渴望拥有,这就是贪欲。五盖障之五:疑法盖什么是疑法?依《俱舍论》之说,就是对胜义谛怀疑。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善事,却没得到好报;自己非常护持佛教,却遭受诸多障碍。怀疑因果、怀疑法的真实性、不相信四圣谛、经常怀疑有没有佛……这些都是观照的障碍。修止息如何称为圆满?克服掉举,就是止息的圆满;克服昏沈,就是观照的圆满;克服昏沉掉举,就是禅修的圆满。如何对治昏沈?禅修遇到昏沈的现象,就要观照能让自己高兴愉悦的事,如此有助于心的集中;达到目的就好,赶快再修止息。止观是双运的,止中有观,观中有止。如何对治掉举?例如修止息时,心中出现本尊,应观一切无常、本尊亦无常、非真实,自然不再执着。诸如此类的障碍,均可从反方向观照对治。止观五障——《解深密经疏》佛说《解深密经疏》中,弥勒菩萨再请示佛陀,「何事障碍修止观?」佛也开示五种障碍:外缘、内念、形色、业力、思虑。1.外缘:经常攀外缘,当然没时间禅修;禅修时也不该想着外面的俗事。2.内念:禅修时执着念头。3.形色:禅修时专注身体而感到酸痛麻木,名为形色。禅修应专注于心,然而大家不是专注在眼睛,就是四肢。一旦禅修时发现腿麻了,表示我们的心当时住在腿上,心若能离,就无此困扰。4.业力:业力深重会产生诸多问题,譬如身体不适、禅修驼背导致呼吸困难……等等。5.思虑:过度罣碍,想太多事情了。等持五障——《辨中边论》,弥勒菩萨所说《辨中边论》,弥勒菩萨云:「修等持有五障:懈怠、忘失、掉沈、不作行、自然(作行)。」1.云何懈怠:懈怠有三:第一懦弱、第二同恶、第三轻凌。这是属于五十一心所之中的二十种「随烦恼」之一。懦弱就是妄自菲薄,或是借口身体不好无法禅修。同恶,就是心向着俗法;就俗义谛而言,世俗有善恶,但是禅修乃为证得心的体性,所以一切世俗的善恶皆不清净,故言同恶。就算是禅修中生起助人的念头,都是过失。轻凌,就是拖时间、懈怠懒惰,禅修中最容易犯此过失。2.云何忘失:所谓忘失,就是经常忘记上师的教授与嘱咐,特别是上师的开示。对于禅修中的各种状况,要对照上师的教授,保持敏锐的警觉性,切莫将掉举误以为法喜充满,以免偏离正道。3.云何掉沈:掉举和昏沈。(除佛之外,菩萨讲述禅修障碍,一定会谈到掉沉)掉举,简言之就是心不安,经常浮动;昏沈就是身心经常感觉沉重,迷迷糊糊。4.云何不作行:心散漫,无法专注一处。5.云何作行:心能安住一处,但过于造作。自己觉得现在心处无念,然后一直想着无念,其实那个无念也是念。清明之中,一直念着清明,那个就是造作,而以为是自然。《辨中边论》弥勒菩萨说:「修等持止息九次第定,有六定力可以引发等持之助力。」「九次第定」是修止息的九种结果,它可依六种定力而增胜。云何六定力?1.闻力:听闻的力量。2.思力:思惟的力量。听闻之后要经常思惟。3.念力:专注的力量。思惟之后,进一步要专注,切莫思惟之后仍忘失。4.正知力:具足正知见的力量,包括对禅修的认知,以及清楚自己禅修的动机。5.精进力:禅定不二法门——唯有靠永恒不断地精进。6.熟练力:亦名成熟力,就是熟悉前述之法要:止观有什么障碍……等等。止息九住心「止息九次第定」也称为「九住心」,可做为自己修止息的参考指标,明白现在到底修到什么程度了。所谓三界九禅定,九禅是指「预流禅」、「四禅天」、「四处」。「预流禅」共有下列九个次第,分为四种境界。止息九次第定之一:内住(依闻力摄心)依闻力调伏摄心,令心专注不涣散。我们的心习于向外求驰寻伺,并依六根、六根识执取六境,就这么向外寻找猎取的对象,很少往内观。修止息能把心由外转而朝内,所以称之为「内住」。内住是修止息的第一步,其结果是妄念增盛。止息九次第定之二:续住(依思力摄心)持续做,大概快则一个月,慢则三个月,续住的结果,念头会逐渐减少。在这阶段,心时而平静,时而浮躁。(以上内住、续住,属于四种境界之第一:「励力运转作意」。)止息九次第定之三:安住(依念力)念力就是专注,谨记上师的教诲。这时候心逐渐轻安,以为已经自在了,其实离自在还有一段遥远距离;虽渐渐轻安、感觉清凉,但无确切目标。止息九次第定之四:近住(依念力)念力的力量逐渐增强,听闻过的上师教诲、研读过的经典,渐渐拥有过目不忘的功力,乃因念力增强之故。此时心逐渐犀利敏锐,很容易察觉昏沈、掉举,妄念一生起,马上能发现。同时心也渐能专注于一点。「安住」是专注于一处,例如专注于佛像;「近住」则专注于佛像的眉心一点。止息九次第定之五:调伏住(依念力)此时思惟的力量增强,心逐渐平静。第四次第的「近住」是心很敏锐、觉察力很强;「调伏住」则是观察力很清楚,但心不再造作,渐渐平稳,同时念头也会逐渐增加。然而,己经能够察觉念头,并加以调伏,所以心初生喜悦,此时可称为「三摩地」,具足初定喜。所谓定的意境,在「调伏住」的阶段才会产生。所以何谓三摩地?等你达到调伏住,自能明白。止息九次第定之六:寂静住(依正知力)凡修止息达到寂静住,内心定的喜悦将会增盛;寂静住的结果就是「盛喜」。凡是能亲尝三摩地,大概就不会再有任何比禅定更快乐的事可诱惑他了。所以禅喜从调伏住开始产生,而且源源不断,内心安详。到了寂静住的阶段,这种禅定法喜又逐渐增盛,能明白一切念头皆是昏沈、掉举,且常生警觉,不随念头来去。止息九次第定之七:极寂静住(依精进力)其结果:心明如镜。(以上安住、近住、调伏住、寂静住、极寂静住,属于四种境界中的第二种:「有间缺运转作意」。此时「定」还是很少的,念头仍较多,还需再努力。)止息九次第定之八:专注一境(依精进力)专注一境的结果为「心得自在」,昏沉掉举无法干扰,极易令心在禅定中住于一处,故称为「一境」。(专注一境属于四种境界中的第三种:「无间缺运转作意」——中间已无任何间断。)止息九次第定之九:等持住(依成熟力)心不再作意,心如明镜,明白一切。达到「等持住」的时候,自然会有神通,已能善用自己的心,不被念头所转。(「等持住」属于四种境界中的第四种:「无功用运转作意」。不需要特别去做,即能很自然地安住于等持定之中。)大小二乘修止息,同样依九次第定为基础。超越第九次第定之后,大乘直接观照空性,观照心的体性;小乘则进入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到无色界:「空无边处」、「四无边处」、「无所有处」、以及「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处。非想非非想处,也称为「灭尽定」,大概跟石头一样;又称为长寿天。什么是「空无边处」?心安住于无边的空际。或是说,心安住于无边空,观照心如虚空、无有边际,但仍然执着虚空,称之为空无边处,属于外空。「四无边处」则属于内空,执着「心没有边际」。前者「空无边处」是执着心如虚空无边际,而「四无边处」则取心无边际。「无所有处」是指内外皆空、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是指「非实有想、亦非非实有想」,有想又好像没有想。「九住心」简述如上,务必要熟悉。各位修止息时,千万不要刻意从后面往前修,以为自己已经达到等持住,这是不对的。修止息之前,要把这些内容空掉,修完出定了,再回想刚刚有那些现象产生?检验什么现象属于哪一种结果?有些人修禅,会直接跳过内住、续住、安住,而达近住,可是修了很久仍停留在近住,这种现象是有的。总之,休止息的时候,不要先预设立场,也不要假设自己已经修到那一个次第!进入实修时,我们会再谈真正实修的方法,现在只要把解门法要全部理解、熟悉不忘即可。以下探讨修止观时,造成昏沈和掉举的原因。昏沈有七种成因,掉举有八,说明如下:昏沈七因:1.不守身口意戒律。2.饮食不调:例如饭后禅修,容易昏沈。3.作息不定:晚睡熬夜,自然精神不济。4.荒废时日:两天捕鱼,三天晒网。间断式的做止息,是不会有结果的。5.常行无义事。6.贪睡嗜眠。7.懒惰成性。另「自以为不行」也是原因。很多人抱怨腿盘不起来,一盘就痛。我也经历此一过程,勤加练习必能克服。掉举八因:1.不守身口意三门之戒律:以居士而言,不行十善业,就是不守三门之戒律。2.经常意淫。3.生活忙碌。4.不舍缘法:所谓缘法是指因缘法、世俗法。5.不聪明:虽不是过失,乃未积聚资粮所致。6.不精进:自我放逸,造业还以为游戏人间。7.不背诵:未能背诵上师传授的法要,诸如昏沉掉举的障碍、如何禅修之口诀。8.执着亲情:一般人最容易犯此过失。对治昏沈的四种方法莲花戒所造《修道次第论》云「对治昏沈有四法」:1.专注光明处:观想佛像眉心处放光,专注其上之光明,乃能对治昏沈。2.以妙观察智观诸佛功德:能确信诸佛具有无上功德,即为妙观察智。3.择居高山、海边宽阔之处:许多人修止息习惯闭上眼睛,错了!应该张开眼睛,而且最好能在高山、海边宽阔之处,放眼望去,没有任何障碍物。4.乐愿禅修:自己要喜欢禅修,才能对治昏沈。如果不喜欢禅修,一坐就昏沈了。很多人认为静坐禅修不错,因为禅修易于入睡。如果你睡不着,藉由禅修而入眠,是最不好的缘起,从此你一禅修就是睡觉。也有人认为打坐两小时,胜过八小时睡眠,这种见地也极不可取,那都只是一时的。此外,修禅定的时候,如果感到十分昏沈,可下座经行。绕佛像、绕塔,只要心止于一处,就是止息。所以止息不一定要坐着修,经行亦可修止息。如果连走路也想打瞌睡,唯一方法就是洗冷水澡。这是业障现前。对治掉举的四种方法《修道次第论》对治掉举的四种方法如下:1.观想无常:通常我们执着念头为实有,才会产生掉举;甚至以为念头就是境界。所以不管是否境界现前,都要观照无常,明白一切非实有。2.观俗法无益:世俗法究竟没有任何利益。3.观照妄念之害:妄念害处无穷,让人徒增执着与瞋恨,甚至行恶业。4.观照心的体性为空。《波罗密多经心要》之中,也提到对治掉举的三种方法,譬如调伏身口意。调伏自己的身体,若身体不顺畅,掉举的现象就更容易发生。有些人一坐就感觉身体自然晃动,甚至变成灵动。其实属于掉举的现象。什么时候不晃动?心脏停止的时候。心脏未停止之前,身体绝对会动,只不过外在粗重的行为胜过身体的内动,故一时未能察觉。因此,静坐若无上师教授方法、讲述心要,将有多重障碍。为何自己不动、身体却不由自主晃动?原因是,气脉运行若不顺畅,身体就会偏一边,某些部分便自然跳动,这是气脉和血液的循环,在某处受到阻碍,产生冲击力所致,但有人却误以为具有神力。很多人教人静坐把注意力放在眉心。其实专注眉心,只要超过十分钟,一定会见到光,这是视网膜的自然作用。然而许多人竟把这种现象,当作见到自性明光,或是本尊的光明,甚至以为自己已经获得第三眼神通,都是错误的!有人则喜欢闭上眼睛修止息,感觉身体浮起来,这也是妄动;甚且有时身体会无限浮大,此乃气虚涣散。这些现象,只要做禅修,一定会碰上。遇到状况,不要执取,它自然消失。误将障碍视为境界,还沾沾自喜,则谬矣!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三:明辨止观的体性体性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只能用心体会。譬如:花香的体性是什么?没有人可以真正描述,但只要拿花给你闻了,哦!原来这就是花香的味道,这味道就是它的体性。体性是本来具有的特性,而非刻意增添。又如蜂蜜的甜美,也唯有亲尝才能体会。体性也可以用「非和合」来形容——非因缘造作,无法加以分析。虽然体性无可言喻,此处仍试着讲解,究竟止息、观照的体性为何?《宝云经》中佛说:「心住一处曰止,明辨诸法体性曰观;当心住一处,无有动摇,其性是山,此即为止。」安住于一处,无有动摇,其性如山,就是止的体性。简言之,安住寂静处,而生信心、不受动摇便是。「观」的体性为何?就是观照诸法性空,如虚空。止息与观照,两者体性无二。但方法有别,见地不一。修止息的时候,不加任何分别;修观照的时候,则必须审视、分析。何谓止息的圆满?佛说:「胜昏沈就是止息的圆满。」何谓观照的圆满?「胜掉举就是观照的圆满。」这是大乘的见地;小乘的见地认为身心轻安,便是止观圆满。止观实修七次第之四:止观的差异《经庄严论》中,佛说:「止息可分世间与胜世间」。换言之,禅定不是佛教才有,任何宗教都有禅定(外道禅定属于世间禅),但唯独佛教禅定超越世间止息而胜之。修止息可获三种结果:一、成就世间止息之力,能证得神通,或达四禅天境界。二、成就胜世间止息之力,超越轮回,止轮回于一时。「胜世间止息」能止轮回于一时;「世间止息」则无此功德,但能具神通(所以神父有神通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修止息、也做祷告。)三、调伏凡夫之心,令心安宁,亦即九住心。所以要灭烦恼,唯有修止息;不修止息,烦恼不能灭。但若欲根除烦恼,唯有依观照;不修观照,烦恼无法连根断除。止息犹如冬天在田野放一把火,把草给烧了,可春雨滋润大地,草又重新萌芽。观照则是将草连根拔除,来年春两,草即不生,如是彻底断除烦恼。观照因小乘大乘而不同。小乘观四圣谛、十六行相;大乘则观空性。观照的力量与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然而若将观照以次第细分,则易落入世间法。因此观照没有次第,并无观照到什么程度,将有什么结果之说。观照最圆满的结果就是:确信空性,并且证得空性。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五:止观的次第(境界)札西南甲依显教契经而主张,要先修止、而后修观。《经庄严论》亦云:「止是基,观是果。」龙树菩萨在〈劝戒亲友书〉揭示:「无止做础石,观照难成就」。寂天菩萨于《入行论》明言:「先修止息,后做观照」。若无止的基础,心就无法安住一处、不动如山;如此观照就像流水,没有任何力量可言,而且一旦各种障碍现前,你无力对抗。所以缺乏止息基础,直接修观照是很危险的。譬如修生起次第本尊法时,没有止息基础,就直接观想本尊,很容易把本尊拟人化或形象化,而产生偏差与障碍。以上是显教经典对止息与观照的概述。若依大手印、大圆满,止息与观照的见地,两者并无次第可修。如果要说先后顺序,就是先依九住心修止,而后再修观。至于止息要修多久?我的老师说,起码要修九年。要有九年以上的止息基础,每天精进,才可修观照。为什么?因为思想的力量不可思议,如果心无法止于一处,就直接修观照的话,所观万一落入所知见,很容易产生执着,而影响你一切如常的思考和判断力,非常可怕,简直跟疯子一样。而所谓精神病,正是强烈执着某些念头。大手印主张:「修止可通达观,修观可通达止。」此言乍听之下,似与前面所述有所矛盾,其关键在于,大手印全在上师的教导之下修学,所以安全。犹如学开车,听过理论,就把车子丢给你开,当然危险。可是教练坐在旁边指导,就安全多了。密续也提及,「生起次第就是止,圆满次第就观。」反之亦可。止观实修七次第之六:止观双运关于此,作者特别加注:「止观双运若无止息之力,观照则如流水」。止观要双运,如果缺乏止息的力量,观照就好像流水一样;反之,若无观照的力量,止息将无作用。因此说「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依方便说,在修止息时,特别强调止息、不作任何分别;然而一旦止息的障碍产生,仍要以观照对治,此即「止中有观」。而修观照,必须专注,才有观照的功德;因此,观照仍需止的力量。诚如打太极拳,首重扎马步,马步扎不稳,就成了花拳绣腿;马步扎得稳,打起拳来柔软如棉,却有四两拨千金之力。扎马步就是止息,拳路比画就是观照。只修止息而不修观照,只能成就世间法,不能成就胜世间法。《修道次第论》中卷提到:「若无止息,行者心如风中烛」。如果你不修止息,心将如风中残烛,摇曳不定。若不修观照,止息将成世间果。止息修得好会有神通,可是却只能止染污于一时。因为禅定中的无分别定,定中染污不生,但不能根除烦恼,不能断生死老病苦。所以,专修止息不能究竟断烦恼;然不修止息、烦恼则不灭。在修止息时,当然不会受到烦恼的侵害,可是你不能二十四小时都处于止息定中,你要吃饭、要做事,一旦下座,烦恼就来了。经常有人觉得亲近道场,心很清净;离开佛寺,心就又开始混浊,道理是一样的。《解深密经疏》云,「止息能止染污于一时,观照则是从根断烦恼。」所以止息和观照必须双运。止观实修七次第之七:妙果修止息与观照,将能究竟成佛,所以也不用对修止观的结果多加着墨了;只要勤加实修,自然能证妙果。以上对修止息的七个次第,做此概要性解释。虽讲止观,但重点在止息,观照为附带说明。往后还有更高深、更精辟的教授,愿大家精进入法。沐恩弟子噶玛慧陀整理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成语名称仪表堂堂成语拼音yí biǎo táng tán...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仰事俯畜...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仪静体闲...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成语名称以防不测成语拼音yǐ fáng bù cè成...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