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不识本性 学佛无益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0-28 10:15:57
爱好禅的人都知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是禅宗五祖知六祖悟得本性之后,对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当时在五祖门下的上座、教授师神秀也作了偈。五祖对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大珠禅师对不识本心之修行的人曰:“将心修行,喻若滑泥洗垢”。一般禅宗大德对未见性之人的修行称作“盲修瞎练”。又曰:“

爱好禅的人都知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是禅宗五祖知六祖悟得本性之后,对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当时在五祖门下的上座、教授师神秀也作了偈。五祖对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大珠禅师对不识本心之修行的人曰:“将心修行,喻若滑泥洗垢”。一般禅宗大德对未见性之人的修行称作“盲修瞎练”。又曰:“见性人修一日,等于凡人修一劫”,即以日劫相对。如上种种,足以说明明心见性之重要,对于一个禅者,乃至对于一个修行佛法之人是重要之事,也是唯一之事。对此不可有丝毫之忽视。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如果不甘长劫轮回,迷惑颠倒,那就要赶紧下一番功夫,来识心达本。

如何才能识心见性?今将我个人的体悟汇报于同修,以报佛及众生之恩。初修的人往往磨拳擦掌,拼劲十足,为了见性要硬拼一场,需知见性不是靠自己的主观意识硬拼出来的,需要用功得当,用力得当,如若不然,永劫不成。我们需要净下心来,读读《金刚经》、《六祖坛经》和《心经》,不一定要再看更多的佛经。这几本就可以,看多了可能成障。因为这经典是航海的灯塔,是显发我们般若之智的指南。在读的过程中,对经的内容不太理解没关系,不要着急,少用分别心去思考,你就只管净心去读,读出音来最好。因为音声可促我们悟解,读的越熟越好,像小学生读乘法口快一样,脱口而出,不需用心。每当读过之后,你就保持那种清净的心态。过一段时间,脑子里杂念多了,你就再读。这样反复下去,读上百遍、千遍、万遍、一年、二年、三年。不一定一本经书都从头读到尾,你可选读最精彩的章句。比如《金刚经》的“无我、人、众生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起心”,或《坛经》的“般若品”“坐禅品”等,你觉得那一段和你相应,你就读那一段,修行的姿式不限,行、住、坐、卧都可,因为禅只重心态,不~定要一盘腿,定上三五天才算功夫,著空、著静都不是禅,有神通也不一定是禅。因为它多在能、所里面,而禅是离能、所的,是不二法。这一点,初学者不可不知,不可错路。是漏尽通,另当别论。

禅出自人们的生活,不离人们的生活,应在生活当中来修。如果一个人封闭起来修,不一定能修成禅。仍以故?环境的清静与杂乱与禅无关。但是一个人在生活当中,要不断的去掉自己的分别心、执着心。这于禅有直接的关系,也是我们修行的着力点所在。因为我们之所以迷惑、颠倒,本有的自性之所以不能现显,之所以烦恼,而不得解脱,而活得很累,就在于我们的分别心和执着心。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用这种心,早晨一起床,就想来点好吃的,在吃上分别,到单位上班,所见、所闻、所遇种种事物,是好,是坏,是善,是恶,都牵动着我们的思维。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晚还打妄想,总在相对的人、我、是、非里面,这就偏离了禅。何以故?我们的自性,非善,非恶,非人,非我故。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所谓“不二法”是也。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的来淡化我们的分别心及执着心,不去向外求,那么我们的本心就会显露。这里同修不要误解,不分别善恶,不等于不知善恶;不执着好坏,不等于是非混同;不分别善恶好坏,是为了发起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之真心;不用执着心是为了开发我们“一真一切真”的大智慧,而非世智辩聪。随着不断地行持,我们自然体会到这一点。

\

禅之所以称为一剩佛法,称顿法。之所以高于渐法,就在于“唯论见性”而不论“六度万行”。那么,就我们凡夫而言,“理需顿悟,事需渐除”。就是说,我们本有的佛性需要我们去顿悟,顿悟之后悟得了真心,我们对事物的分别心、执着心、追求心等需要渐渐的努力消除。六祖讲“用自性般若智,除去虚妄的思想心是也”。这即是“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之理矣。古人讲:“宁可千日不修,不可一日错路。”即此意也。

我们修行人有一良好的环境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保持一个清净的心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对周围的一切要能放下,《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日常事物都是梦幻泡影,那就比较容易放下了;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所做所为都是些有为法,那么我们也就比较容易接近无为法了。实际上,也只有无为法才能了生脱死,我们也就容易接近于“事来无受,一切处无心”的境界了。

\

《传心法要》的黄檗断际禅师留给我一个“宝”。此定是“法即是心,心处无法;心即是法,法外无心”。当我读到此句时,心中豁然出偈曰:“走起路来左右摇,见了熟人打招呼。”诸佛、菩萨及历代宗师大德留给了我们无量的宝,我们应得受用才是。否则,可惜啊!断际禅师讲:“法本不生,今亦不灭;不起二见,不厌不忻;一切万法,唯是一心。”悟!(信息来源:摘自《宁波佛教》)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

仪态万千成语名称仪态万千成语拼音yí tai wàn qiān成...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

以鱼驱蝇成语名称以鱼驱蝇成语拼音yǐ yú qū yíng成...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防未然...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成语名称以骨去蚁成语拼音yǐ gǔ qù yǐ成语...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