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1 10:12:09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阴阳相隔的痛苦。在监护室里的病人只能靠输液和呼吸机苟延残喘,可以说是朝不保夕,命若悬丝。面对至亲的离去,家属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于是便苦苦哀求医生,不管用什么办法,哪怕是动用;十八般武艺,也要对死者进行抢救。主治医生明知抢救无望,因为病人的心跳已停,心电图呈直线,脑电图平直,瞳孔固定,无对光反射,无自主呼吸,总之可确认为死亡。但由于家属强烈要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阴阳相隔的痛苦。在监护室里的病人只能靠输液和呼吸机苟延残喘,可以说是朝不保夕,命若悬丝。面对至亲的离去,家属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于是便苦苦哀求医生,不管用什么办法,哪怕是动用;十八般武艺,也要对死者进行抢救。主治医生明知抢救无望,因为病人的心跳已停,心电图呈直线,脑电图平直,瞳孔固定,无对光反射,无自主呼吸,总之可确认为死亡。但由于家属强烈要求,同时也为了避免医疗上的纷争,于是便在形式上做一些无用功的抢救,来安慰家属。但一切都是徒然。

家属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时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对待。

死者就这样被无谓的抢救折腾,这种濒死前的抢救,一方面耗费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有违医学伦理。最让人痛心的是病人不能善终,令人扼腕叹息。于是,基于临终关怀的考虑,我们将从医学伦理的角度来探讨;临终三要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让逝者安详往生,让生者理性对待生命的无常。

生死事大

\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一位哲学家写道:;生就意味着死。这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向死的转化。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古代思想家李翱也认为,死的问题不必研究,人应该;原其始而反其终,则可以尽其生之道。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自通矣。可见古往今来,生死问题都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浩瀚宇宙,芸芸众生,生老病死,每个人都在所难免,;但愿人长久只是人的一种希冀和祝愿。

四大分离

《饬终津梁》有句话,说:;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分裂,就如活龟脱壳,其临床表现为脉搏微弱甚至测不到,呼吸困难呈浅快或深慢的所谓;潮式呼吸,喉部出现哮吼声。以循环障碍为主的表现状态为:面色苍白,角膜失去光泽,鼻翼扇动,喉间有痰鸣音,神志不清,出冷汗,四肢厥冷无力。最后肌肉松弛,大小便失禁,血压测不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进入临床死亡阶段。

寿暖识共

在医院病终的病人,医护人员首先会对其做好尸体料理的准备工作,他们会说服死者家属不要在病房大声啼哭,以免影响其他人的情绪;然后撤去盖被,给死者穿好衣服;再用被单包裹尸体。包裹尸体时,以被单两端盖好头脚,两边整齐地包紧,用绷带束紧肩、腰、小腿部分,然后送至太平间。一般人在死后3~6小时之后,腐败菌在尸体内大量繁殖,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腐败气体,使肠管胀气。由于人的死亡是个过程,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至一小时或更久,从呼吸、心跳停止,发展到脑、心、肺的细胞组织死亡,尚需经过一定的时间。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约5~6分钟,首先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其他系统组织对缺氧耐受性较中枢系统强,有时可维持数小时,有的可维持数天。如临床死亡后数小时心房肌仍有收缩功能,胃肠仍可见到蠕动等。

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和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临终舟楫》中提到:;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五识次第后来。及其死也,亦此八识其去最后,余此次第先去。并说:;至人死气断之后,彼(阿赖耶识)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有一处稍暖,彼此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有一处稍触著,则即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暖,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

正因为人的死亡是个缓慢的过程,故印光法师在《临终三要》苦口婆心地告诫说:;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因为;病人终亡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

善巧开导

\

在实际生活中,家庭的不幸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成员身上。家庭中如有任何一人即将面临死亡,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幸的事,因此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给予临终的安慰和关怀。如少年临终病人情绪极不稳定,一旦病情加重面临死亡的时候就容易发生焦虑、恐惧、绝望的心里感受,因为很多青少年认为死亡离自己很远,但;黄泉路上无老少。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一旦患病病情发展易趋向严重,并且复杂多变。当患者进入临终期,身心日益衰竭,恢复健康已毫无希望,精神和肉体上忍受着双重折磨,心里感受以忧郁、绝望为主要特征,并且往往有自杀的念头出现。

在此时佛法却能给予极大的帮助和安慰。《临终三要》提到要;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生一念系恋之心。因为;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所以对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信佛念佛的人是庆幸的,因为佛法让我们能坦然面对生命的无常,能让我们生无愧于人,死往生极乐。但愿不信的人幡然醒悟,不再沉沦,乘佛愿力,恳切念佛,离娑婆登极乐,岂不美事幸事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

以骨去蚁成语名称以骨去蚁成语拼音yǐ gǔ qù yǐ成语...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

仰事俛畜成语名称仰事俛畜成语拼音yǎng shì fǔ chù成...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成语名称仰不愧天成语拼音yǎng bú kuì tiān...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仰人眉睫 仰人眉睫

仰人眉睫...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