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以心印心,日月同辉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3 10:09:59
以心印心,日月同辉此去亿万里,无际复重重一周前老师嘱咐,可停掉事务性的日记报告,改写些小文章。并慈悲指引需初步证到“五蕴皆空”,此篇便以自己修行的经历为基石,试述其中曲直,因证量未到,非详尽之处,感恩老师及道友指引,以修正之。一、心量在学佛前我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生活中经过了种种后,想了解自己究竟是什么,开始看太老师的书,学习静坐和佛学知识,了解到生命一切存在的必然和偶然
以心印心,日月同辉此去亿万里,无际复重重

一周前老师嘱咐,可停掉事务性的日记报告,改写些小文章。并慈悲指引需初步证到“五蕴皆空”,此篇便以自己修行的经历为基石,试述其中曲直,因证量未到,非详尽之处,感恩老师及道友指引,以修正之。

一、心量

在学佛前我是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生活中经过了种种后,想了解自己究竟是什么,开始看太老师的书,学习静坐和佛学知识,了解到生命一切存在的必然和偶然,而这一切又都是可以超越的,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着!!通过自我充实、反思,慢慢有了智慧,可以把自己从一切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站在独立个体上去看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人皆是身不由己,原来都是可怜人。学会了体谅,宽容,关爱,懂得了慈悲。从悲观转向乐观,感恩之前一切际遇,并积极地希望能凭己之力,做些事情,回报父母和社会的培育之恩。

因为从小接触到的家庭教育,虽然对社会现状保持着悲观,在内心深处却对祖国和人民永怀着热爱,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学佛前,我以为像祖父那样一生坚守共产主义者早就没有了,接触到太老师的书,发现古今圣贤们原来都在坚守这条路。后来通过达摩书院网站,看到老师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对人类未来的疾呼,坐在计算机这端的我一直流泪,原来像祖父一样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啊,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坚持真、善、美的人还有啊,原来太老师和老师他们就是啊。此后参加了老师的禅七,以此结缘。

在修行的过程中,从最开始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出家或当无国界医生),到后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完成学业,做个医生,善待周围的人,自给自足,尽己所能,回馈社会),再到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尽到医生职责(无论病情大小,病人贫富、性格,及我个人身体状况)和社会职责(对待父母、朋友、陌生人)。

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近乎严苛地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发现人性的肮脏实在不是简单的忏悔便可改善的。在自我修正的道路上,从念头的生起,察觉,忏悔,更正,再到放下。日日如此,最开始还有所收获,到后来心生疲惫,很多时候跌回到自我束缚的情绪里,此时,理智与情感便会交战,非常辛苦。

老师说禅是最高的智慧,人是非常高贵的。我试图在自我束缚中寻找保持高贵的方式,一日,在静坐中体悟宇宙万物的孤独与寂寞,慢慢将身心融入其中,便渐渐感受到平静、祥和,在此意境里久了,身心无内外之别,似乎体会到“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觉得烦闷时便融入此中,渐渐获得解脱。

由此能够回答一个我常问自己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这样的一个时代,面对着这样的人、事、物,太老师和老师为什么能够一直坚持着“建设文化铁路”的理想,不退转,且能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善良?因为他们的心量,无边无际,包含虚空万物,身心与天地同在,自然含纳善恶,但不起分别,如此便无悲无喜,无忧无欲,自自然,平平常也。既无忍受,也无需忍受之人、事、物,一切不过如此。

二、基本的知识储备

修行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到生命的本来面目,欲见本性需要借助定力,反观自身,在禅定的境界中体悟生命是如何发挥功能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生命体外在、内在,一切的一切皆为“我们的本来面目”的功能发挥作用后所呈现出来的。这个功能叫做“识”,而识发挥作用是靠它抓的功能(遍计所执),对上(依他起)外境、内境一切的相。在一个又一个的层面上,你抓我,我再抓你,如此循环反复,从而在自性本空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切幻化的有,而通过修行是可以渐渐看清自己的思维意识是如何在个个层面上相互依附的。以我个人为例,到了某个时刻,可以察觉到一旦第七识起用,去抓第八识,念头立刻升起。若是第七识不动,第八识的空境会呈现出来。当然,我的功夫不够,只能讲个大概,更详尽且准确的讲述需以经书为原本,以此为例,只是希望大家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佛法绝不骗人。

知识储备的好处,是在修行中,特别是静坐的时候,对于出现的所有所有的境界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后,告诉自己“哦,不过如此”,然后放下这一切,继续前行。

而坏处就是,常常会拿书里表述的境相去套自己的身心状况,结果又引起不必要的思绪波动。特别是在自己根本没有到达某个层次的时候,自认为自己已经体悟到了,须知,佛法绝不骗人,我们也切莫拿佛法骗自己,修行是阶梯式前进的,而每个阶段是真到了还是假到了,需诚实、严格的审视。有一标准是,当真正有所体悟时,会比较看得懂佛经,知道究竟在讲些什么,而这个知道又绝对不是道理套道理的知道,是真正地从自己的心里流露出来的。

三、基本的身心准备

如果能时时在日常生活中观照心念,时间久了会渐渐看到很多细微的念头都包含着无尽的贪嗔痴,而俗世间的大部份道理对于修正个人行为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只有真正地跳脱出人、事、物,才能慢慢体悟到佛法的真谛。在一个时代的浪潮里,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还是逆流而上,是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意识,还是用各种“花言巧语”覆盖人性的反思,其中取舍,扪心自问之。

这个跳脱并不是逃离现实,而是学会从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中脱离出来,从“我是…”的执念中解脱出来,站在抽离的角度看待一切,发现人人生不由己,从而慈悲喜舍一路走下去。

四、禅凈双修

修行的根本解脱之法,是心性的解脱,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以禅定功夫和智慧觉照为拐杖,将静坐中的体悟带到日常生活中,经生活磨练,终有一日,拨开云雾,阳光普照。

1、顿悟。观心,看念头。

以“当下即是”为手法,觉察念头的生起和灭去,最初只能体会到念头如奔流的河水连绵不绝,前念刚去,后念即来。若能不被念头的内容本身牵动,引起附加的思绪,而只是觉察念头存在的相,就会体会到念头本来就是空的,根本不需要你去空它,它自己走了来,来了走,想留都留不住,实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样对念头的来去明明了了,但不起分别就自然能把握住前念刚去,后念未来时,中间的一段清明。此时,即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念头的浮现是分层次的,或者说我们对于念头的觉察是有阶段的,功夫深了,会从最易察觉的第六识,慢慢感受到第八识的含藏、执藏、所藏的能力,实为“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而第七识对第八识的执着,第六识在第七识抓第八识后作出的反应,一切的一切,与外界事物完全无关,全部是自己心意识的功能与境相相对后产生的幻有。“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当第七识不起作用,不去分别第八识时,第八识的本来面目会呈现出来,这个状态类似于“半梦半醒中,主人公何在”,第八识为生命无明的根本,需将此也超越才能见到自性光明,然该如何超越,我尚不知。

\

观念头时最易出现的问题是被汹涌的念头卷进了无尽的意识海里,以我自己为例,虽然能较敏锐地察觉到念头的生起,但总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一个又一个为什么问下去,到最后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进步,还在贪嗔痴里泡在,完全不知该如何解脱。老师一棒子打下来,实因我没有“三际托空”的修养,在自己的六根、六尘、六识里打转,若是如此走下去,不把自己搞死也会把自己搞疯。前车之鉴,望道友勿重蹈覆辙。

2、渐修。

a、呼吸法门。

对于思虑过多的人,呼吸法门最容易上手,最容易获得宁静,也比较容易调整身体。我在修呼吸法门的时候跳过了数息,直接从随息开始,两、三个月后,便能初步止息,能够稍微比较安静地看念头了。止息是分阶段的,会从最开始的胸腔部止息,到气机下沉后,丹田区的止息,然只有等到任督二脉皆通,双腿气脉完全打通后,气机走通全身,内触妙乐,柔若无骨时才能说是达到了真正的止息。修呼吸法门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把观呼吸搞成修气脉,注意力很容易跟着气息到处跑,对身体的触受异常敏锐反而不易得定。六妙门为数、随、止、观、还、凈,实为六位一体,不单是一个个层次起用的,需要在数息、随息、止息的过程中时时反观,能知能觉的自己在哪里。到了某个时刻,心念空掉时,身体气机自会起大变化,不需要刻意地去修。

b、观音法门+无相念咒。

当外界没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声音时(如雨声,流水声,钟声),观音法门想契入也不太容易,很容易跟着声音跑去分别了。把观音法门融入念咒中,则较容易修持,功夫深了,观音法门就可从念咒中脱离出来,走在街头巷尾都能修了。

以“当下即是”为本位,体悟咒音的相,它是在有、空、有、空中变化,即为动、静二相的交替,知声音之相实为生灭相,实无可着之物。于此中渐渐深入,可同时听到外境诸声,内境呼吸声,心跳声,从而融入呼吸法门的观,观呼吸和声音一样,皆为色相,时动时静,时有时空。在持咒时,会看到妄念伴随着咒音或穿插在其中,有咒音时无妄念,有妄念时无咒音,咒音在升起和陨落中完成存在与幻灭,妄念同理,在来、去二相中流转。

如此以咒音为根本,一门深入,身心内外能被感知到的一切的一切,皆是生灭法,无一能着,可着之物、之境、之相、之体。而此无所著之境,即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境,此为《金刚经》“以无所住而生其心”。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本无一物,然明明了了,在清净圆明中,与身心内外打成一片,上与诸佛菩萨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

3、偏差:

a、被境相牵引。在修行中比较不容易把握的是不知道该如何观,该把注意力放在哪个地方呢?最开始常是脑子在用力,用一个念头去压另一个念头,若是能将观的集中点放在心窝(两乳之间),再将注意力放在要观的事物它本身存在的相上(念头、呼吸、声音),不着空,不着有,不着亦不着,慢慢就会从随外界事物摇摆,而回归到反观自身心意识的起伏,渐渐对外界和身体的觉受不会那么在意了。

b、执空。最开始不知道境相的无常时,常会一味地求空,或是见到空境后就抓着不放,须知空境亦为相,更需了解到的是,一切的一切即在有、空中变化,又同时包含着有和空,即是非空非有,又是即空即有,如此观照,才能不守空境,避免落入无计的状态里,而后破除顽空的死水境,证到自性的常乐我净。修行的过程中应该处的位置是对身心内外的一切明明了了,洞悉一切,而我们要努力方向是在面对一切时不起分别。

c、因无常而认为身心外另有一主宰。通过修行而证知无常、空、无我后,认为另有一个主宰决定事物的生起。须知诸法空相,法无自性,并没有一个固定且自身存在的个体,一切皆为本心发挥作用后的变相而已,一切皆从自性生起,切勿心外求法,由此证知本性如来,领悟“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d、将修行与日常生活分离。修行做功夫绝不仅仅是每天上座的几个小时,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如果只是上座的时候很静,回到现实生活就又不行了。那只是在坐中因身体障碍较少而获得的触受的轻安而已,最后还是需要回到观心,看念头上,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慢慢转变情绪、脾气、性格,然后纠正行为,如此下去才能从意识的“我执”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心无挂碍。日常生活中的分别减少一点,静坐中的体悟便会加深一分,这是绝对绝对的经验。

五、纯觉遗身

用上述方法,有时插对了插头会一下契入,但大多时颠颠倒倒,到最后因觉受难空,念头不止,以腿痛为例,如何能像毕陵迦婆蹉一样通过疼痛证道呢?

通过腿痛证到纯觉遗身,需要见到和超越的:a、腿痛(此为第六识要缘的境相);b、知腿痛(第六识发挥作用,见到腿痛),c、另有一个知道是“知道腿痛”的,且这个知道本身并不痛(第八识见到第一个知道,变为第七识要见的相分,第七识见分起用,抓第八识的见分,最后第六识又抓第七识而见到),d、在前面三个的后面还有一个,当第七识不抓时,第八识所呈现的一个空境,此为阿赖耶识本体的一面。

知道上述并超越上述后便可与观音法门的耳根圆通相通,进入到能所双亡的层面,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在无路可走时只有不断放下、放下,但若无法时,放不下就拿起来,守着这个知道看看它要到何时。超越身,超越心、知道身心的这个也要超越,在最后阶段,唯有大智大勇,唯有皈依诸佛菩萨,以对佛法的坚信,日积月累,终有一日能见本性。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莫要在念头散乱纷飞时便强行熬腿,修行修心性不是身体,强行熬腿此身易坏。

最后证到的这个东西“不生不灭,真如,自性”实为无相的,只是为了方便表述而借用名词来代表,若落入有一个实体,便又非“人无我、法无我”了。

六、帮助法

衣、食、住、行。营养,走路,医理等等等等,细微处皆须自己体会,但这些仅为帮助法,并非究竟,切莫七搞八搞,被吃饭、打嗝、放屁,气脉通通通,全身痛痛痛这些蒙上了智慧的眼睛,忘记本心。

七、证得后,再该如何?

不过还是吃饭、睡觉、打嗝、放屁,在慈悲喜舍中一路走下去。在人、事、物中磨练自己,望有一日能达到“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上文仅是自己修行经历和体会的报告,井底之蛙欲窥天地,遗漏和谬误望老师和道友指正。

此篇缘起,为因深知自己行进中的点滴,苦、乐、偏差,由己及人,想到在修行的父母,给与无尽帮助的同参师兄们,并欲解老师忧虑之苦。愿以己前行之鉴回报一切,试想,我乃一小女子,若都能有所得,更何况诸位大德菩萨们,学识、人生阅历更高于我者。然“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即心即佛,无有高下,人人本自具足,又哪有长幼、男女、身份地位、体健体弱,等等一切的外在评判。此语有贡高我慢之嫌,实为警戒自己并鼓励我的父母和道友们,加油,加油!

行文至此,忆起五祖将衣钵传于六祖后,师徒二人行自江边,五祖欲渡六祖过江,六祖谓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谨以此警戒自己,并祝福我的父母和道友们,愿今生今世自证道果,道果自成。

前日,黄昏时分,步行在静谧的林荫路上,一轮红日,半盏皓月,遥遥相望在天际的西东,遥远的他方鸟语交映,树丫的新枝萌出翠绿。此情此景想起老师的禅诗“流水悠悠,原本不回头,又是花开时候,你可知道我不再等候,我们本来常相守”。

张尚德老师读后:

运虚:

湛深医术、淡泊人事

忙事病患、心归佛境

我时时在感恩与忏悔自己的存在,没有你说的那样高邈。

此去亿万里,无际复重重

二零一四年三月十三日

于台湾关房

\

按:「以心印心,日月同辉」,为道友运虚原来题目,「此去亿万里,无际复重重」,为张尚德老师所加。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

以身许国成语名称以身许国成语拼音yǐ shēn xǔ guó成...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

以锥餐壶成语名称以锥餐壶成语拼音yǐ zhuī cān hú成...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

以酒解酲成语名称以酒解酲成语拼音yǐ jiǔ jiě chéng...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