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原文网
标题

佛教与礼俗规范

来源:普门品原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4 10:14:52
婚丧喜庆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每一个民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婚丧喜庆仪式。佛教信仰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已深入民间,融入生活;然而一般人误以为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只有等到人往生时,才需要请法师来诵经超度。其实,佛教与人民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从出生、周岁、入学、成年、立业、高升、婚嫁、生子及年节喜庆、乔迁,乃至老死祭祀等整个生命的过程,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与办法,能使人心无论在何时

  婚丧喜庆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每一个民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婚丧喜庆仪式。佛教信仰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已深入民间,融入生活;然而一般人误以为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只有等到人往生时,才需要请法师来诵经超度。其实,佛教与人民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从出生、周岁、入学、成年、立业、高升、婚嫁、生子及年节喜庆、乔迁,乃至老死祭祀等整个生命的过程,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与办法,能使人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有所依归,而不致迷失徨,并从而建立起一种勤奋进取、惜福感恩的人生观,不但使一己受益,也形成社会安定进步的原动力。

  今日,民间婚丧喜庆受到民俗信仰的影响极大,有些错误的观念,由来已久。随着科技的发达,知识水准的提升,许多迷信已不攻自破;但是,对于依然存在的陋习与传说,我们应该予以厘清,并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向。

  佛教对婚嫁的规范

  对于婚嫁,佛教并不排斥合理正当的感情生活。

  出家人为了续佛慧命,住持三宝,誓愿终身不婚,而在家的佛教徒是可以拥有配偶的。佛教指导人们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劝教夫妻要互相尊重与包容,因此,如果夫妇共同建设佛化家庭,不仅生活能够获得平安、幸福、美满,由于不幸婚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将随之减少。

  过去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相信算命、八字之说,往往造成乱点鸳鸯谱、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而注重男方聘金及女方嫁妆的婚姻,仿佛商业买卖,为了结婚,必须准备一大笔资财,有人因此铤而走险,锒铛入狱;也有人在聘金、嫁妆上计较,因而影响未来双方在婚姻生活上的幸福。此外,中国民间尚存在有一些怪诞的婚嫁风俗,譬如冥婚,女儿死了,牌位却可以嫁人,堂堂正正的一个青年,本来可以明媒正娶,却讨个牌位回来供养;又如,依算命先生之言娶两个老婆;家中男孩生病,以“冲喜”为名,先把未婚妻娶进门等等。这样的婚约,都是无稽之谈。结婚是终身大事,不可不慎。

\

  佛教注重善择婚嫁,《长阿含经》中提到父母应以五事爱护其子女,其中一事为“为子求善婚娶”。年轻子女对于感情、婚姻缺乏正确、透彻的了解,父母应站在尊重、客观的立场上,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教育,但不可过于执着。我们应该知道,婚姻并非夫妻二人的关系而已,而是男女双方家族的联姻,也是后代之社会基本单位的建立。因此,选择终身伴侣必须考量情投意合、志趣相近及共同的宗教信仰等因素,才能具备彼此意愿沟通、协调、适应,而迈向美满家庭的基本条件。

\

  结婚,是喜事,应当皆大欢喜,但是一般人往往在结婚当天大肆宰杀牲畜来庆祝,使猪羊鸡鸭们的伴侣离散死亡。莲池大师说:“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人生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有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礼而用凶事,不亦惨乎?”因此,佛教呼吁世人结婚宴席,要避免杀生,不用荤腥宴客,以素斋宴请宾友,这对当事人有无比的利益,更是人间吉祥欢喜之事。

  佛教主张善男信女到寺院举行佛化婚礼,在佛光祝福下彼此更能遵守承诺,携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在婚姻路上,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相信必定能够美满幸福。

  佛教对喜庆的规范

  一、生子

  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旧社会里,妇女往往因一子难求,而连生数胎,饱受生产之苦;有的因为无法尽传宗接代之责,在家族中地位低落,备受歧视。佛教向来主张众生平等,眷属皆是有缘来相聚,不应执着性别,徒增悲剧。培育后代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如何克尽职责,才是生儿育女的最终意义。父母于平素礼佛诵经、听经闻法、乐善好施,长养慈悲善根,具足清净福慧的身心,自然能让小孩有良好的胎教,增长智慧。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只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集聚眷属,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六道众生形躯虽有差别,但皆同一种性,彼此都是生命,应给予尊重,不可逞口腹之欲,恣意宰杀,令彼子母离散死亡,自己也无法获得安乐。

  佛教徒应将信仰融入生活之中。孩子出生取名,可以参考具有佛教意义的用字,例如法、净、慧、光、德、因、果、善、智、明、圆、广、愿、如、慈、莲、道等。弥月应至寺院礼佛,可举行寄名礼,过寄给佛祖,并以素斋供众。子女成年,可以安排参加寺院举行的成年礼,亦可自行诵经礼佛,回向四恩。佛化家庭最好能从小就确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尽早皈依。

  二、寿诞

  一般人喜欢过生日,吃蛋糕、送礼物、唱歌跳舞,热闹非凡。佛教并不主张过生日,因为这一天正是母亲生产受难的日子,应该念亲恩,思图报。如果要祝寿,应在六十岁以上,以后每逢十年再过寿,如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等。过生日最好能团体举行,集合同一年龄的寿星,定期供佛斋僧。又过寿,自己求生,而大杀鸡鸭,以动物的死亡来庆贺自己的寿辰,求其长命富贵,如何可能?因此,宴请亲友时,最好是以素斋,不收贺礼,并以庄严节约为原则。

  佛教徒应于母难日诵经礼忏,或参加寺院举行的报恩法会、大悲忏法会,乃至打斋供众、助印佛书、布施供养等,也是纪念母难日的良好方式。

  三、喜庆

  一般喜庆如乔迁、新居落成、开工破土、开张、开市、佛像安座开光,乃至新车启用等,可请法师举行洒净仪式,至诚诵念大悲咒,以杨枝净水荡涤坛场,以期消灾增福。就职、颁奖、开会可依佛教仪式,于会场安设佛像,唱三宝颂,礼请法师开示,也可以选择寺院讲堂为会场,更为方便。

  佛教对丧葬的规范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历程,“生”固然可喜,“老、病、死”也未尝可悲;如同一年当中季节的变换,寒暑的更替,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又开始,生命的延续也是如此。因此,不必害怕死亡,死亡是生死流转的自然现象,死亡犹如睡觉养息,如薪尽火灭、油尽灯枯、旧衣换新,只要平时行为端正,积极从善,就能具备往生善道的资粮;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透过佛教临终关怀的安排,依然可以帮助亡者善逝。

  对于临命终者,家属应当保持冷静,不宜哀号大哭,令其不舍;可礼请法师、莲友劝说往生净土,并安置佛像引导念佛,家属及亲友可轮班念佛,二六时中佛号不断。亲人往生后,依佛教仪式入殓、火化、安位,灵骨可奉安于寺院,一切以简单隆重为要。

  今日的民俗丧葬仍有些不合理之处有待改善,例如:死后八小时之内不能入殓之说,这是过去农业时代,一般儿女在外求学、工作,闻讯后不能即时赶回,因此,定八小时是以等候亲人,使能见亡者最后一面。现今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执着一定要八小时后才入殓。

  有些人坚持土葬,看风水选择墓地,希望藉此改运、发达,存有这种心理者,反而容易上当受骗,或产生土地纠纷,乃至兄弟阋墙的下场。佛教主张火葬,一则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生前追求豪厦美屋,死后复汲汲营求富丽堂皇的墓园,生命岂能安息?有的人舍不得火葬亲属,然而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难道就忍心吗?火化后的灵骨,清洁不占空间,更省去捡骨、移坟的不便,利人利己。

  择日看时辰入殓、出殡也是不必要的迷信,佛教认为应以眷属亲朋好友方便参与的时日为要,不必忌讳犯冲,何况亡者需要的是众人的诚心祝祷,而不是增添生者的纷扰、疲累。

  有些人认为丧礼办得热闹、有派头,就是孝顺、有面子,因此有杀猪宰羊大宴宾客者,有请电子花车沿途敲唱者,有游街、哭墓者,还有许多人以为人死为鬼,要烧些纸钱、房产给他在阴间好过日子。凡此皆因为民间依然存在一些迷信、子须乌有的禁忌与传说,所以,一遇到邻人往生时,就有许多好事者七嘴八舌,建议许多民间习俗的丧葬方法;甚至家属也有冥顽固执,坚持迷信者。我们应当秉持正知正见,考量亡者真实利益,尽量劝导家族宗亲接受佛教的丧葬方式。

  佛教的丧葬仪式简单隆重,不求奢华,以鲜花素果祭祀;入殓不一定用豪华棺木,特置新衣、寿衣;佛事法会应庄严而不繁琐,最好是配合亲朋好友的时间,共聚一堂,为亡者致意。诚心的助念,是最佳的结缘。

  若是依照古礼,往生佛事必须经过头七、二七乃至七七等重重祭拜仪礼,繁复又费时。现代工商社会,生活步调紧凑忙碌,实在难以配合古礼形式守孝。佛教认为丧葬礼仪贵在真心诚意的悼念,最好是参加寺院的随堂超荐,隆重又庄严。我们应当重视的是临终关怀,让亡者平静安心的往生,让家属尽快平复哀伤的情绪,正常生活。

  真正对亡者有意义的展现是让他遗爱在人间,为他布施,帮助苦难贫困者;为他出书,发扬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会、奖助学金,乃至器官捐赠,成全他人;这些作为,不唯利他,更是亡者往生善道的资粮。

  婚丧喜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佛教所谓修行,并非要人离群索居或如同槁木死灰不参与世事;相对的,佛教希望世人藉着婚丧喜庆的机缘,联系家族情感,为繁忙的工商社会生活,注入亲情的融和剂。因此,修行菩萨道的僧侣当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事业,服务广大的众生;在家的信众则应将佛教的戒定慧用之于家庭、社会中,改善周遭,美化世界。

  人间佛教鼓励佛化家庭,将佛教生活化,各种生活礼仪都可依佛教的仪式来举行,像总统就职、工厂开工、商店营业、生日祝寿、临终往生等,皆可采用佛教的仪礼,甚至最好在婴儿出生后就能皈依佛教,成年后成家,则可举行佛化婚礼,组织佛化家庭,以佛法来指导家庭的生活,使我们的社会、国家更安乐,更进步。

  因此,婚丧喜庆切忌暴食豪饮,铺张浪费;也不要滥发红白帖,劳民伤财。总而言之,佛教主张婚丧喜庆的原则是:

  不要虚荣。不要执着。

  不要铺张。不要迷信。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

以逸击劳成语名称以逸击劳成语拼音yǐ yì jī láo成语...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

以锥刺地成语名称以锥刺地成语拼音yǐ zhuī cì dì成...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

以身试法成语名称以身试法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f成语...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古诗原文[挑错/...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

惨惨时节尽,兰叶复凋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